金牛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n niú cǎo

2 出處

中藥志

3 拼音名

Jīn Niú Cǎo

4 別名

小蘭膏、細葉金不換、細金草(《嶺南採藥錄》),小金不換(《廣東中藥》Ⅱ),細金牛草七寸金(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小金牛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5 來源

遠志科植物小花遠志的帶根全草。6~7月,拔取全株,紮成小捆,曬乾

6 形態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近於匍匐,高8~15釐米,通常單一,被白色短柔毛。葉互生;橢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長5~10毫米,寬3~5毫米,先端鈍尖或鈍圓,基部圓,全緣,無毛或近無毛。總狀花序腋生或腋外生,極短;花小,藍紫色,長約2.5毫米;萼片5,長卵形,先端銳尖,淡紫紅色,邊緣具緣毛,中間2片花瓣狀,長2~2.5毫米;花瓣3,兩側花瓣與花絲鞘貼生。中央花瓣先端具流蘇狀附屬物;雄蕊8;雌蕊1,子房扁圓形,花柱先端彎曲。蒴果矩圓狀倒卵形,扁平,先端微凹,無睫毛,萼片宿存。種子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

7 生境分佈

生於空曠平地。分佈華南及江西、湖南等地。產廣東。

8 性狀

乾燥帶根全草,根細小,淡黃色或淡棕色。莖細弱,很少分枝,棕黃色,被柔毛,折斷面中空。葉片皺縮,兩面均黃綠色,疏被短柔毛,厚紙質,易碎。葉腋常可見數朵小花或蒴果。氣無,味淡。以莖苗矮小,葉色黃綠、整齊者佳。

9 炮製

揀淨雜質,去根,切段

10 性味

①《中藥志》:"辛,平。"

②《廣東中藥》Ⅱ:"微苦。"

11 功能主治

①《嶺南採藥錄》:"治霍亂吐瀉,理內傷咳嗽。"

②《中藥志》:"解毒破血。治風痰膈氣,解罌粟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散瘀,止痛鎮咳。煎服治胸痛咳嗽百日咳小兒麻痹後遺症;鮮品搗爛醋調外敷治角膜雲翳,角膜潰瘍急性結膜炎。"

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13 臨牀應用

治療麻風病神經反應:用金牛草2兩(幹藥1兩),或金牛草1兩、兩面針根3錢,加水2碗,煮成半碗,睡前加糖頓服。每晚1劑,一般服3~6劑即可見效,具有驅風除溼,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作用。治療13例,顯效7例,好轉4例,無效2例。止痛持續時間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2年多未復發。

14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