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關於髕骨脫位
髕骨脫位由於引起脫位的局部原因、畸形程度和範圍的不同,在臨牀上分爲急性創傷性髕骨脫位、複發性髕骨脫位及先天性髕骨脫位。從移位的程度又分爲完全脫位和不完全脫位(即半脫位)。
急性創傷性髕骨脫位,往往在關節囊鬆弛、股內側肌力弱、股骨外髁發育不良、滑車凹部變淺,髕骨關節面扁平等情況下,突然遭受外力,髕骨甚易從股骨滑車向外滑脫。治療原則上採用手法整復非手術治療;有時發生嚴重的膝內側支持帶和關節囊破裂,則需手術治療。
複發性髕骨脫位可可由輕微的外傷或根本無外傷史而發生,脫位可反覆發生,常向膝外側脫位。脫位常在膝關節發育不良的基礎上發生;膝內側軟組織鬆弛力弱,膝外側軟組織攣縮,有時股外側肌的個別肌束直接止於髕骨外上方;髕骨較小,外側部分扁平,髕骨位置較高,股骨下端特別是外髁發育不良,膝關節外翻、脛骨外旋、股骨下端內旋等。膝關節由伸直位轉向屈曲位時,髕骨逐漸向膝外側滑移,一旦脫位,膝即不能主動伸展;如在伸膝位將髕骨控制在股骨髁間窩,則屈膝困難甚至不能。此類脫位非手術治療難於湊效,需手術治療。
因引起髕骨脫位的因素較多,且各不相同,故治療時應針對病人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手術方式或數種術式聯合應用以達到治療目的。在術式選擇時應注意下列原則:
1.爲解除對髕骨向外側的牽引力,應對髕外側的一切攣縮軟組織,包括髂脛束、股四頭肌擴張部和關節囊等進行充分的鬆解。
2.用肌腱整形方法加強髕骨內側肌肉的收縮力量,必要時可移植半腱肌至髕骨。
3.調整伸膝裝置的牽拉方向,若不解決牽拉力向外偏問題,髕骨脫位仍不可避免。
4.髕骨切除手術縫合時,須注意伸膝裝置的牽拉方向是否順着股骨髁間窩,如有牽拉方向不正時,則須進行調正。
5.單純因膝外翻畸形引起的髕骨脫位,可採用截骨術來解決,具體截骨部位須經X線攝片後精心設計確定。
6.若關節軟骨有廣泛破壞,應考慮膝關節融合或人工膝關節置換。
7.在兒童如發現股骨髁間窩淺平時,無須手術加深,據報道,只要保持髕骨的復位,在膝關節經常活動的情況下,日後可使髁間窩逐步得到塑形加深
相關解剖及影像表現見下圖(圖3.6.8.3-0-1~3.6.8.3-0-5)。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6.8.3-1~3.6.8.3-3)。
11 手術步驟
1.切口 取膝關節前內側切口,切口止於脛骨結節遠側1.5cm的中線處。向內外兩側牽開切口皮瓣,顯露髕骨前側及髕腱(圖3.6.8.3-4)。
2.脛骨結節移位和固定:切開髕腱兩側,遊離髕韌帶,將髕韌帶止點連同一約1.5cm×1.5cm的方形骨塊由脛骨結節處鑿下(圖3.6.8.3-5)。
3.切開髕骨外側軟組織及關節囊直到滑膜,再沿股四頭肌腱遊離到股外側肌遠端外側肌膜。切開滑膜,探查膝關節及關節軟骨面,如有軟骨磨損,可用手術刀修平,有遊離體時予以摘除,沖洗關節後縫合滑膜,把髕韌帶止點連同骨塊向脛骨內側牽拉,使髕骨復位到股骨髁間正常位置上,股四頭肌及髕腱的力線成一直線時髕腱止點在脛骨上所處的位置,即選作髕腱新的止點部,在該處脛骨上鑿下一同樣大小的骨塊,形成一骨槽(圖3.6.8.3-6)。
4.然後將附着在髕腱的骨塊嵌入該骨槽中,用一枚長度足以貫穿脛骨對側皮質的螺釘將骨塊固定,將髕韌帶與周圍骨膜縫合固定。由製作骨槽中取出的骨塊置入脛骨結節的骨槽中(圖3.6.8.3-7)。
5.另有兩種製作新的髕腱止點均勿須作內固定的方法:①Depalma在脛骨結節移位術中,用骨鑿於髕腱抵止部鑿取一3cm×1.5cm連同髕腱的縱形骨塊,在脛骨前內側髕腱原止點的內下方3cm處鑿一大小與前者相同的骨槽,其縱軸與脛骨縱軸間應呈45°夾角(圖3.6.8.3-8)。在骨槽的上下兩端用骨刮匙刮除少量松質骨後,將連結髕腱的骨塊置入骨槽中,並使植入的骨塊縱軸向脛骨縱軸旋轉約45°保持平行,骨缺損部以鑿取的骨片充填(圖3.6.8.3-9)。②另一種髕腱新止點的作法類似於Depalma的方法,不同處在於鑿的新止點骨槽縱軸與脛骨縱軸間爲90°的垂直關係,連結髕腱的骨塊放入新止點骨槽內時,須將骨塊縱軸旋轉90°,放入骨槽後再旋迴原來的方向(圖3.6.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