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ú zhī zǐ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胡枝子

2.1 拼音名

Hú Zhī Zǐ

2.2 別名

掃皮、隨軍茶

2.3 來源

豆科胡枝子屬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s Turcz.,以根入藥。全年可採,曬乾

2.4 性味

辛、微苦,涼。

2.5 功能主治

解表。用於感冒發熱

2.6 用法用量

1~3錢。

2.7 備註

(1)本植物的變種日本胡枝子L. bicolor Turcz. var. japonica Nakai。

2.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胡枝子

3.1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3.2 拼音名

Hú Zhī Zǐ

3.3 英文名

Stem or leaf of Shrub Lespedeza

3.4 別名

隨軍茶、掃皮、胡枝條、野花生過山龍、羊角梢、豆葉柴、夜合草、假花生橫條、橫笆子、掃條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胡枝子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3.6 形態

胡枝子 直立灌木,高達2m。莖多分枝,被疏柔毛。葉互生三出複葉托葉條形,長3-4mm;項生小葉較大,寬橢圓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1-2cm,先端圓鈍,徽凹或有極小短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淡綠色,疏生平伏柔毛,側生小葉較小,具短柄。總狀花序腋生,較葉長;小苞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有毛;花萼杯狀,長4-5mm,紫褐色,被柔毛,萼齒4裂;花冠蝶形,紫紅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圓或微凹,基都有爪,翼瓣長圓形,有爪和短耳,龍骨瓣基部有爪,與旗瓣等長;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有毛。莢果1節,扁平,倒卵形,長約8mm,網脈明顯,有密柔毛。種子l顆。花期7-8月,果期 9-10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灌木林下。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3.8 化學成份

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三葉豆甙(trifolin),必需氨基酸鞣質

種子中含有兒茶精(catechin),表兒茶精(epicatechin),中性脂(nertrallipids),糖脂類(glycolipids),磷脂類(phospolipids)。

3.9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 Lespedeza capitata含有能降低血膽甾醇、血氮水平的物質(熔點293-295℃)。從其中提得的黃酮甙腎病患者口服,可增加尿素及氯離子的排出;對鈉、鉀的排出無影響,也無利尿作用。其莖及新鮮葉的醇提取物(不合鞣質而含黃酮類生物鹼),可作成注射劑而應用於腎外性高血氮症、慢性腎炎、多囊性腎病

3.10 性味

甘;平

3.11 歸經

心;肝經

3.12 功能主治

清熱潤肺;利尿通淋止血。主肺熱咳嗽感冒發熱百日咳淋證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3.1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泡作茶飲。

3.14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潤肺解熱,利水通淋

2.《閩東本草》:強筋益腎,健脾祛溼。治頭暈,脫力,蛇傷。

3.15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胡枝子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