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 中醫學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中醫辨證 中醫外科學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hú shàn
inguinal her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direct hern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狐疝(indirect hernia)爲病證名[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髒》。又名陰狐疝氣,狐疝風[1]。俗稱小腸氣[1]。是指以晝則腫墜,夜則入腹,按之有聲,如狐之晝出夜歸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指有物入陰囊,時上時下的病證[2]。
狐疝相當於西醫的斜疝[2]。
狐疝多因寒氣凝結厥陰肝經所致[2]。
《儒門事親》卷二:“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寒氣下注,入於㿗中,名曰狐疝,亦屬㿗病。”
狐疝治宜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爲主[2]。可選用蜘蛛散、導氣湯、酒煮當歸丸、濟生橘核丸、三層茴香丸[2]。
或二陳湯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蒼朮、乾薑等[2]。
若有囊熱者,去乾薑加山梔仁[2]。
若日久氣虛,不能提絮,勞累即發,可用升舉之法,方如補中益氣湯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