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殃簕

中藥材 殺蟲 通便 中醫學 祛溼消腫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uǒ yāng lè

2 中醫大辭典》·火殃簕

火殃簕中藥名,出自《廣州植物誌》,即《生草藥性備要》記載的火秧簕的別名[1]

2.1 別名

火殃簕霸王鞭羊不挨[1]

2.2 來源及產地

大戟科植物金剛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的莖葉或液汁[1]分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臺灣、福建[1]

2.3 性味

苦,寒,有毒[1]

2.4 功能主治

消腫,殺蟲祛溼通便[1]

1.治癰腫瘡毒,鮮莖葉搗爛同酒糟炒熱敷;治疥癬,鮮莖醋磨塗患處[1]

2.治急性胃腸炎[1]。煎服:3~6g,同米炒焦用[1]

3.治肝硬化腹水[1]。取液汁拌入麪粉制丸,如綠豆大,每服1~2丸[1]

2.5 使用注意

內服過量會引起下利,液汁與皮膚接觸可引起皮炎、發泡,入眼可致失明[1]。孕婦忌服[1]

2.6 化學成分

本品莖含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賽酮、3α-無羈萜醇、3β-無羈萜醇、甾醇及黃酮類[1]。乳汁含大戟醇、大戟腦、環木菠蘿烯醇、β-香樹脂[1]

2.7 藥理作用

3β-無羈萜醇有抗炎作用;含延胡索酸能抗菌[1]

3 全國中草藥彙編》·火殃簕

3.1 拼音名

Huǒ Yānɡ Lè

3.2 別名

霸王鞭、金剛纂、金剛樹、龍骨樹、肉麒麟、羊不挨、火旺、火巷、火焰、羊椏、揚丫、洋丫簕

3.3 來源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金剛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以莖、葉(去淨汁液);液汁(莖、葉切開流出白色液體)入藥。全年可採,多爲鮮用。

3.4 性味

苦,寒。有毒。

3.5 功能主治

莖、葉:消腫,拔毒,止瀉。用於急性胃腸炎瘧疾,跌打腫痛。

液汁:瀉下,逐水,止癢。用於肝硬化腹水,皮癬。

3.6 用法用量

急性胃腸炎:鮮莖1~2兩,去皮刺切碎或鮮葉7片去頭尾,流淨液汁,加大米5錢炒至焦黃色,水二碗煎服;

瘧疾:莖心切成黃豆大,以龍眼肉或膠囊包裹,於發作前5小時吞服;

跌打腫痛:鮮莖1兩切碎炒黑,水酒各半煎服。

肝硬化腹水:用液汁和麪粉爲丸,如綠豆大,每服1~2丸,以瀉爲度,孕婦忌服。

皮癬:用液汁搽患處。

3.7 備註

(1)本品有毒!必須同大米炒焦方可內服;若皮膚與液汁接觸,可引起發炎,起水泡;若液汁入眼,可致失明。誤食小量引起劇烈下瀉。誤食大量則刺激口腔粘膜,嘔吐頭暈昏迷肌肉顫動等。解救方法皮膚接觸液汁應立即用清水洗滌或給予止痛劑。誤食者應注意口腔的保護和清潔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保溫、注射興奮劑等。

3.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