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痧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án shā

2 註解

寒痧   病名。痧證之一。   ①指寒飲傷中,痧毒寒凝的病證。《痧脹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積血阻於中,而服大寒之飲,則食不消、積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於中,未有得寧者矣,……是名寒痧。”先宜放痧,接服三備丸等方。   ②寒氣外襲所致之痧證《七十二種痧證治法》:“寒痧,此係外受寒邪寒氣入經,身發潮熱治法,用錢刮兩臂臑穴、兩曲池穴,用針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方治以砂仁、粟梗、藿香檳榔燈心等煎服。參見痧條。   ③小兒發痧之一種。症見潮熱,指尖微冷,怕寒喜熱。多由臭氣入肺胃之經,感受寒邪而發。治宜溫中闢穢,刮臂臑尺澤;針曲池少商委中。並用藿香紫蘇橘紅青木香等味煎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