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痧胀专著。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证,末附备用要方。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的观点。
-
木一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五十七号兑象方组成:荆芥、连翘、防风、红花、青皮、桔梗、枳壳、山楂、卜子。临床应用:痘前痧胀:夏子亮幼子,五月发热,痰喘气急,四肢战动,两目无神,不省人事,口热如炉,面有隐隐红紫细点。《痧症全书》有牛蒡子。
-
竹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号井象方组成:苏木、红花、泽兰、桃仁、乌药、桔梗、川芎、牛膝。主治:紫疱痧,痧毒之气存肌表。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临床应用:紫疮痧:余邻许秀芝女,手足、下半身俱肿,大腹亦胀,发出两腿足紫血疱,如圆眼大,密难数记,皆云此烂疯之症,服药益甚。
-
忍冬解毒汤
《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别名:木三、五十九号萃象方组成:金银花、土贝母、甘菊、荆芥穗、牛蒡、红花、甘草、木通、连翘、地丁、胡桃。主治:痘痂初退,大局无虞,疤少荣润,热欠清和者;痧后余毒留滞肌肉、骨腠间,发为痈疡红肿者。《痧胀玉衡》本方用法:水煎,温服。
-
苏木散
《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竹五、二十九号升象方组成:苏木2两,白蒺藜(捣去刺)1两,红花1两,玄胡索1两,桃仁(去皮尖)1两,独活3钱,五灵脂7钱,降香6钱,姜黄6钱,赤芍药6钱,大黄5钱,乌药4钱,山棱4钱,蓬术4钱,陈皮4钱,青皮4钱,皂角刺4钱,香附(酒炒)4钱。主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
-
细辛大黄丸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细辛大黄丸别名:石七、十五号明夷方组成:细辛、大黄、枳实、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主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昏沉者。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泛为丸。附注:石七(《痧症全书》卷下)、十五号明夷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土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七别名:四十七号讼象方组成:桃仁、赤芍、泽兰、玄胡索、红花、陈皮、乌药、独活。临床应用:内伤兼痧:曹洪宇子之外戚,争夺家产,讼公庭,有老妇造其家,互相争殴,发热沉重,咳嗽吐痰,胸中胀闷,诸亲戚唯恐毙于曹姓室中,邀余往视,余为诊之。
-
圆红散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圆红散别名:二十号损象方、丝四组成:没药(置箸内,放瓦上,炭火炙去油,为末)3钱,细辛4钱,桃仁(去皮尖)1两,玄胡索1两,降香3钱,白蒺藜(捣去刺)1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紫荆皮汤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二十号损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丝四(《痧症全书》卷下)。
-
桃仁红花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桃仁红花汤别名:匏四组成:桃仁(去皮尖)1钱,红花1钱,苏木1钱,青皮8分,乌药4分,独活6分,白蒺藜(去刺,捣末)1钱2分。附注:匏四(《痧症全书》卷下)、三十六号益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主治:疹后月事适来适断,寒热往来如疟,日间了了,暮则谵语。主治:产后恶露不行。
-
匏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砂症全书》卷下:方名:匏七别名:三十九号颐象方组成:柴胡、连翘、山楂、萝卜子、红花、荆芥、花粉、枳实,酒制大黄2钱。主治:痧症类伤寒。头痛,恶寒发热,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头汗如雨,痰喘面黑,十指头俱有黑色,气口脉虚,时或歇指,左手三部,洪数无伦。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
匏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匏六别名:三十八号噬嗑方组成:泽兰、香附、桃仁、苏木、独活、白蒺末、山楂、乌药。奈前因暗痧莫识,数饮热汤,毒血凝聚于内,放之不出,将何以救之。渐能转运,犹身热不凉,大便不速,用卜子,麦芽、枳实、大黄、紫朴、桃仁煎汤温服,便通热减,后调补3月而痊。
-
清气化痰饮
《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方):方名:清气化痰饮组成:光杏仁2钱,川贝2钱,广橘红1钱,生枳壳1钱,小青皮1钱,莱菔子2钱,天竺黄3钱,白蔻末5分(冲)。《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清气化痰饮别名:土二、四十二号旅象方组成:贝母2钱,姜黄1钱,细辛8分,橘红8分,青皮7分,紫朴7分,荆芥6分,乌药5分。
-
清凉至宝饮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清凉至宝饮别名:金六、六号剥象方、清凉至宝散组成:薄荷、地骨皮、丹皮、黑山栀、玄参、花粉各等分,细辛倍加。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煎至7分,稍冷服。附注:金六(《痧症全书》卷下)。六号剥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清凉至宝散(《痧证汇要》卷四)
-
紫苏厚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苏厚朴汤别名:金三、三号遯象方组成:紫苏、香薷、紫朴、枳壳、红花、青皮、陈皮、卜子、山楂各等分。主治:痧有暑,胀不已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附注:金三(《痧症全书》卷下)、三号遯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二号垢象方
二号垢象方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薄荷汤(《痧胀玉衡》卷下方)。组成为薄荷、香薷、连翘各一钱,厚朴、金银花、木通各七分。水煎冷服。治痧因于暑者。
-
二十号损象方
二十号损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圆红散。组成为炙没药、降香各三钱,细辛四钱,桃仁、延胡索、白蒺藜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紫荆皮煎汤送下。治痧症血郁不散。
-
二十一号暌象方
二十一号暌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救苦丹。组成为枳实、莱菔子各一两,郁金二钱,乌药、连翘各八钱。为末,清茶稍冷调下。治痧气郁闷。
-
二十九号升象方
二十九号升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为《痧胀玉衡》卷下所载苏木散。组成为苏木二两,白蒺藜、红花、玄胡索、桃仁各一两,独活三钱,五灵脂七钱,降香,姜黄、赤芍药各六钱,大黄五钱,乌药、三棱、莪术、陈皮、青皮、皂角刺、香附(酒炒)各四钱。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
-
二十三号中孚方
二十三号中孚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所载红花汤。组成为红花、蒲黄、青皮各一钱,香附四分,贝母二分,枳壳六分。治痧毒人大小肠,小腹大痛不止,绞绞不已;及痧退身重如石,不能转侧,舌上黑苔芒刺不退等症。
-
郭志邃
郭志邃字右陶。郭氏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于公元1675年撰成《痧胀玉衡。书成后3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又作后卷1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
-
八号大有方
概述:八号大有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沉香丸。组成:沉香、槟榔、姜黄各五钱,莱菔子、枳实、厚朴各七钱,三棱、莪术、陈皮、天仙子各六钱,白豆蔻仁、乌药各四钱,木香三钱。制法: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功能主治:治痧气急,胸腹胀痛,迷闷昏沉。
-
九号坎象方
概述:九号坎象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沉香阿魏丸。别名:沉香阿魏丸、九号坎象方处方:五灵脂、陈皮各一两,青皮、天仙子、姜黄、莪术、三棱各七钱,枳实六钱,阿魏一钱。功能主治:治痧气壅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转侧者。
-
五十三号大壮方
概述:五十三号大壮方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中方。组成: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用法用量:水煎,加童便服。功能主治:主治倒经痧,即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衄,或吐血,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附注:原著无方名,本方方名来自《杂病源流犀烛》。
-
六号剥象方
概述:六号剥象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清凉至宝散的别名。别名:六号剥象方。组成:薄荷、地骨皮、牡丹皮、焦栀子、玄参、天花粉各等分,细辛量加倍。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痧热。
-
六十四号归妹方
概述:六十四号归妹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绝痧方的别名。组成:枯矾、食盐各一两,甘草、川乌(炮)各五钱,干姜三钱。制法:上药为细末,米饭捣为丸。用法用量:每服五分,温开水送下。功能主治:用于屡患痧症之人,痧症痊愈后服此方,以绝其根。
-
扑蛾痧
扑蛾痧为病名。《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四十二号旅象方
概述:四十二号旅象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清气化痰饮的别名。组成:贝母二钱,姜黄一钱,细辛、橘红各八分,青皮、厚朴各七分,荆芥六分,乌药五分。用法用量:水煎,冲砂仁末五分,微冷服。功能主治:主治头痛痧,痰气壅塞,痛入脑髓,发晕沉重。
-
四十三号鼎象方
概述:四十三号鼎象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蒲黄饮的别名。组成:牛膝三钱,独活、枳壳、连翘、桃仁、泽兰、赤芍药、山楂、姜黄、蒲黄各一钱。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功能主治:功能散瘀,引火下行。
-
缠丝痧
概述:缠丝痧(windingfilamentshadisease)为病证名。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番痧
概述:番痧(filthy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突发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头面发黑,顷刻昏倒,皮肤见黑色痧点等为常见症的痧证。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泻蛔痧
泻蛔痧病证名。出《痧胀玉衡》。指小儿痧证,兼见泻下蛔虫。小儿素患蛔虫病,复感痧毒,热毒内扰胃肠,蛔虫被迫排出体外。宜先治痧毒,用消毒三棱针刺臂弯、腿弯痧筋,放出紫黑毒血。
-
小儿发痧
小儿发痧为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刮紫官、膻中、中脘、中庭及刺间使、大陵穴。方用金花散、薄荷汤、藿香汤等。《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
-
说疫全书
《说疫全书》医学丛书。十五卷。刊于清·道光年间。包括:清·刘松峰《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清·郭志邃《痧胀玉衡》。各详本条。
-
痧症全书
《痧症全书》痧症专著。清·王凯编撰。原序称“深山野人”林森曾向王氏面授《痧书》,复经王氏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闻编成此书。全书详细论述痧原、辨证、治法、用药大法、多种痧症证治及治疗方剂等。内容与《痧胀玉衡》颇多重复,究竟由王氏所自采,抑或由深山野人所传授,则已不可辨。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
-
痧块
指痧胀经刮、放外治以后,余毒稽留于气分、血分,结成痧块。《痧胀玉衡》:“痧毒留于气分,成气痞痛;留于血分,成血块痛,壅于气积阻滞,成食积块痛。盖因刮痧、放痧稍愈,痧毒未尽,不用药以消之之故。施治之法,在气分者,用沉香、砂仁之类治之;在血分者,用桃仁、红花之类治之;或气血二分俱有余毒者,当兼治之;
-
痧烦痧睡
痧烦痧睡病证名。痧证之一。又名心烦嗜睡痧。《痧胀玉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为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用刮痧、放痧法。
-
痧
概述:痧:1.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闷痧
痧证病发晕闷倒地者。《痧胀玉衡·闷痧》:“痧毒中心,发晕闷倒地,一似中暑、中风,人不知觉,即时而毙。治法,如略有苏醒,扶起放痧;如发晕不醒,扶之不能起,审脉辨证,先用药数剂灌醒,然后扶起放痧,渐为调治。刮痧取紫宫、膻中、中脘、中庭,并刺间使、大陵穴。方用金花散、薄荷汤、藿香汤等。
-
慢痧
慢痧痧证之一。痧毒蔓延于肠胃经络间者,正多凶险之处,即如痧毒滞结于身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里或中或表,既有若是之滞结者,必不犹然若是之滞结而已也,将且在内者先坏脏腑,在中者先损经络,在表者先溃肌肉,虽未即毙,而其难治之形,必然先见,若一不治,便成死症。”
-
惊风痰热痧
惊风痰热痧病证名。出《痧胀玉衡》。症见小儿发热面赤,手足抽搐,两目上视,痰喘不已。诊其六脉俱伏,反无热象。治以疏风而热不除,豁痰而痰不消,定惊而惊益甚者,属痧胀。视其腿弯、胁弯有痧筋,用消毒三棱针刺之,紫黑毒血流出自愈。
-
红痧
《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红痧,皮肤隐隐红点,如 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虽浅,热酒热汤,亦不可犯。症状:《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腹中绞痛
腹中绞痛证名。指腹中剧痛如绞,可伴有腹肌痉挛。①多见于腹内脏及肠道之炎症、结石、穿孔等病证。②伤寒劳复证候之一。见《类证活人书》卷五。指伤寒新愈,阴阳之气未和而过早房劳所致。参见劳复、阴阳易、腹痛条。③绞肠痧主证之一。见《痧胀玉衡》。
-
半身不遂痧
《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暗痧
痧证之一。郭志邃分析此病,常见“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痧胀玉衡·暗痧》)可选用宝花散、沉香郁金散、蒺藜散等方。《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妇女倒经痧,经行之行,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肚腹不痛,亦为暗痧。”
-
宝花散
《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石二、十号节象方处方郁金1钱,细辛3两,降香3钱,荆芥4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痧胀。心腹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轻者亦微微绞痛,胀闷非常。用法用量石二(《痧症全书》卷下)、十号节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薄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汤:处方:荆芥穗、盐(炒),各三斤;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此事难知》:方名:薄荷汤组成:薄荷1两,葛根半两,炙甘草半两,防风半两,人参7钱半。《痧胀玉衡》卷下:方名:薄荷汤别名:二号姤象方组成:薄荷1钱,香薷1钱,连翘1钱,紫朴7分,金银花7分,木通7分。
-
沉香郁金散
别名:十三号革象方、石五处方:沉香1钱,木香1钱,郁金1钱,乌药3钱,降香2钱,细辛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痧气寒凝;用法用量:十三号革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石五(《痧书》卷下)。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陈皮厚朴汤
别名:丝八、二十四号渐象方处方:陈皮、紫朴、山楂、乌药、青皮各等分。用法用量:丝八(《痧症全书》卷下)、二十四号渐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一)。痰多,加白芥子、贝母;痧筋不现,加细辛、荆芥;血瘀,加玄胡索、香附、桃仁;头汗,加枳实、大黄;口渴,加薄荷、花粉。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丁香阿魏丸
概述:丁香阿魏丸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七号艮象方。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紫荆皮煎汤放温送下,功能消积导滞。丁香阿魏丸的处方:莱菔子、五灵脂、山楂肉、神曲、青皮、枳实各一两,莪术、厚朴各八钱,三棱、槟榔各七钱,白豆蔻、乌药、姜黄各五钱,木香、沉香各三钱,阿魏二钱,丁香一钱。
-
防风散痧汤
概述:防风散痧汤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别名:金一、一号干象方一号乾象方。用法用量:水煎,稍冷服。手足肿加威灵仙、牛膝,倍金银花;内热加连翘、知母;小腹胀痛加青皮;食积腹痛加山楂、莱菔子;心痛加延胡索、莪术;血瘀面黑加苏木、红花;方中、金银花,《痧书》、《杂病源流犀烛》作“旋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