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臂臑
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别阳。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臂臑穴主治病证: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
头冲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坐位或卧位,在腋前皱壁上端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取穴。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
-
颈冲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背臑
概述:背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臂脑
概述:臂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臑俞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肩周炎,上肢瘫痪,臂外展无力,颈项强痛,肩背痛,臂酸无力,肩关节周围炎,肩肿,肩臂酸痛无力,不可举臂,颈项瘰疬,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快速取穴:手臂内收,腋后纹末端直上与肩胛冈下缘交点即是臑俞穴。布有臂后皮神经及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臑俞配后溪、肩井,治肩部疼痛。
-
清冷渊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
-
清冷泉
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清冷泉穴主治病证: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
寒痧
①指寒饮伤中,痧毒寒凝的病证。②寒气外袭所致之痧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③小儿发痧之一种。症见潮热,指尖微冷,怕寒喜热。针曲池、少商、委中。并用藿香、紫苏、橘红、青木香等味煎服。
-
巨骨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巨骨穴主治病证: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
臑痈
臑痈病名。臑即上臂,指发生于人体上臂之痈。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亦名病藕包、藕包、藕包毒。该病因风瘟或风火凝结而成。症见初起肿块状如粟米样大小,或起一粒僵疙瘩,逐渐变大、热焮肿痛,甚则绕臂臑漫肿。治法见外痈条。
-
肘聊
肘聊即肘谬。见《太平圣惠方》。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疏筋利节作用。现代多用以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本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一般直刺0.5~
-
赤葛膏
处方:赤葛根皮、山布瓜根、山苏木、山樟根皮、紫金皮、赤牛膝、赤芎根、赤毛桃根。功能主治:病藕节及臂臑腕掌等处结毒。用法用量:上用皮,砍烂,糟炒。敷涂患处。摘录:《准绳·疡医》卷三《准绳 疡医》卷三:方名:赤葛膏组成:赤葛根皮、山布瓜根、山苏木、山樟根皮、紫金皮、赤牛膝、赤芎根、赤毛桃根。
-
大肘尖
概述:大肘尖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肘尖。《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大肘尖穴的配伍:肘尖配肩尖、人迎、肩外俞、天井、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
热痧
痧证属热者,主证发热狂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热痧》:“此系外受热邪,发热狂躁,一周时不治则死。”治用三指拍曲池穴,拍出紫黯块,刺出微血。用香油钱刮两臂臑穴或胸背部。内服绿豆清汁。参见痧、阳痧、寒痧条。
-
乌痧
《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乌痧》:“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受寒而发者,先发寒战,牙齿眼白俱发青黑色,周身四肢俱胀痛入腹者,延过周时不治则死。多见夏秋二季。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阴痧
概述:阴痧:1.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其二,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冷痧·阴痧:阴痧为病证名。发则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僵热溢,阴极似阳;
-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手阳明标本
手阳明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手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
-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指依据解剖学体表标志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1991年元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指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
颈中
概述:颈中: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颈后部,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与胸锁乳突肌终止部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2寸处。主治半身不遂、蛔虫病等。一般直刺0.5~出《千金翼方》。
-
冷渊
冷渊即清冷渊。见《图翼·天元太乙歌》:“五般肘痛针尺泽,冷渊一刺有神功。”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䐃肉
䐃肉为肉之丰厚者。《针灸甲乙经》:臂臑穴“在肘上七寸,䐃肉端。”
-
清昊
清昊为穴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漏肩风
漏肩风的症状:漏肩风初起以肩部疼痛为主,日轻夜重,活动后稍缓,伴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针灸治疗: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内陵、天宗、臂臑、曲池、外关、合谷、条口透承山、阿是穴等穴。强刺激,行针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肢。穴位注射疗法:选压痛点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或1%盐酸普鲁卡因5毫升(先行皮试)。
-
痧胀腹痛
《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证,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病名绞肠痧。”欲吐不吐者,以盐汤探吐,并以荆芥、防风、青陈皮、枳实、大黄等药煎服;胁肋刺痛者,刺期门穴,或在患者双侧臂臑部刮痧;腹痛,足转筋抽搦,及少腹痞痛者,宜刺三里、委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