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方歌括》

清 陳念祖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麻黃附子湯

(即麻黃附子甘草湯。歌見長沙方歌括。)麻黃附子甘草杏子湯(闕。徐、尤雲。疑是麻杏甘石湯。)水之爲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爲風。無水虛脹者爲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客問曰。金匱水氣篇。杏子湯方闕。諸家注說。疑爲麻杏甘石湯。不知是否。犀答曰。非也。麻杏甘石湯傷寒論發汗後汗出而喘。主陽盛於內也。本節雲。水之爲病發其汗即已。未雲熱之爲病自汗出也。蓋麻杏甘石湯治內蘊化熱自汗出之症。此水之爲病發其汗爲宜。則病胃然則此篇師言脈沉小屬少陰。用附子溫經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脈浮屬太陽。用杏子太陰之氣。主正水之病。爲變其脈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關於脾腎。故不可用焉。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張二程。俱疑爲麻杏甘石湯。甚矣。讀書之難也。而餘以爲其即麻黃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後之學人。客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