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清 陳念祖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麻黃升麻湯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不止者。爲難治。此方主之。麻黃(一兩半)升麻(一兩半)當歸(一兩)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葳蕤(十八銖)石膏(六銖)白朮(六銖)乾薑(六銖)芍藥(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六銖)天冬(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歌曰兩半麻升一兩歸。六銖苓術芍冬根據。膏薑桂草同分兩。十八銖兮芩母萎。(一本。麻冬。無天門冬。餘俱同。)張令韶曰。傷寒六七日。乃由陰出陽之期也。粗工以爲大熱不解而大下之。虛其陽氣。故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也。下爲陰。下部脈不至。陰虛不能上通於陽也。咽喉不利吐膿血。陽熱在上也。泄利不止。陰寒在下也。陰陽兩不相接。故爲難治。與升麻麻黃桂枝以昇陽。而復以茯苓白朮乾薑調其下利。與當歸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膿血。與知母黃芩甘草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裏陰而透達於肌表。則陽氣下行。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此方藥雖駁雜。意義深長。學人宜潛心細玩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