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元 羅天益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針有補瀉法

帝問邪氣在經。其病何如。取之奈何。對曰。邪之在經。如水得風。波湧隴起。其行脈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時大時小。動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爲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市。吸則轉針。以得氣爲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一作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爲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過而自緩(一作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鍼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至三四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循捫至病所。氣至病已。合手回針。引氣過針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按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鍼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氣一口將盡。內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許。如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根據前循捫至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疾出。針速閉其穴。命之曰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