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燒傷

燒傷 疾病 特殊部位燒傷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ǔ guān jíe shāo shāng

2 英文參考

burns of bones and joints

3 概述

骨關節燒傷包括骨燒傷關節燒傷骨燒傷常見於皮下組織少、解剖突出的部位即表淺骨骼,特殊情況下如患者昏迷、短暫意識喪失煤氣中毒等接觸致熱源時間長可引起深部骨骼燒傷。電接觸致傷時也可引起深部骨骼燒傷骨骼燒傷部位大多伴有關節的損害及燒傷關節結構直接受熱力作用發生變性壞死可導致功能喪失,另一方面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後關結構暴露感染繼發性引起組織破壞、功能障礙。這兩種情況均可列爲關節燒傷修復起來有其特殊性。應注重早期合理修復

4 疾病名稱

骨關節燒傷

5 英文名稱

burns of bones and joints

6 分類

燒傷 > 特殊部位燒傷

7 ICD號

T28.4

8 骨關節燒傷病因

骨關節燒傷常見於電燒傷創面,以及長時間火焰燒傷燒傷感染等。

9 骨關節燒傷的臨牀表現

骨燒傷常見於較表淺骨骼。如脛骨前面、指骨、尺骨鷹嘴、顱骨內外踝以及髂嵴、跟骨肋骨等,但有時深部骨骼也可燒傷,特別是電燒傷時。骨骼燒傷部位大多伴有關節的損害及燒傷。常見的關節燒傷包括指(趾)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等。

10 骨關節燒傷的診斷

骨關節燒傷常見於較表淺骨骼關節,跟據燒傷病史、臨牀表現和檢查較易診斷。

11 骨關節燒傷的治療

11.1 骨燒傷

長骨燒傷爲例,骨燒傷的處理原則如下:

(1)燒傷骨質暴露骨膜無損害者,清創後,可立即於骨膜上植皮,皮片可以存活,不宜讓骨膜暴露,以免因乾燥壞死

(2)軟組織燒傷範圍較小且骨燒傷也侷限者,可以去除壞死的骨,直至出血骨質和髓腔,視局部血運情況,選用中厚遊離植皮或局部轉移皮瓣、帶蒂皮瓣或遊離皮瓣修復創面。

(3)軟組織燒傷範圍較廣,骨膜原發性繼發性壞死者,可用骨鑽在死骨上間隔鑽洞,每洞間隔0.5~1cm,待肉芽生長後,爬滿整個創面後,再行自體植皮術修復創面。骨質損害一般皆呈乾性壞死短期內不會引起全身損害,同時在周圍創面未癒合前,行壞死骨質清除,有使骨髓暴露,併發骨髓炎的危險,所以一般需等待1~2個月,等全身情況穩定,周圍創面癒合後,方行死骨清除術,即用骨鑿鑿除死骨,直至出血的健康骨質甚至骨髓腔,然後碘仿紗布填塞,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再後植皮。有時死骨會自然分離,即用鑷子在死骨邊緣輕輕一夾,就可將它取出,下面即爲可行植皮的肉芽組織

11.2 關節燒傷

11.2.1 (1)小關燒傷

一般指間關節、掌指關節燒傷,較爲嚴重者常伴有肌腱關節和骨的壞死小關節的嚴重燒傷在切痂後,如肌腱外露但有筋膜覆蓋,且肌腱呈銀白透亮,就可以植斷層自體皮,加壓包紮。如果肌腱乾枯壞死關節腔外露、骨頭壞死,需做鄰近皮瓣轉移或帶蒂皮瓣修復創面。但小關燒傷多較嚴重,常伴肌腱骨質損害,甚至手指炭化,治療效果多不佳,有時需採用截指術。

11.2.2 (2)大關節燒傷

一般指腕關節、肘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大關節燒傷後,局部組織損傷嚴重,關節腔暴露,但自體遠端血液循環良好,應早期切除壞死組織關節腔完好者可以直接植自體皮。若關節囊壞死,應徹底清除。在手術切除關節部位的壞死組織時發現關節囊已受損,但關節腔暴露,應避免打開關節腔。直接植大張自體皮或皮瓣修復創面,用石膏夾板外固定或用克氏鋼針內固定於功能位,以利功能恢復或使關節僵硬功能位。

11.2.3 (3)關節腔暴露

關節腔暴露,預防關節腔感染,可以用附近筋膜肌肉、皮下組織所形成的綜合瓣封閉關節腔,同時移植自體皮。如軟骨、韌帶也已壞死,遺留在大關節膝關節內壞死的軟骨、韌帶等極易感染,很難癒合,甚至引起全身膿毒症。可將膝關節切除,用鋼針及外支架將關節固定融合於功能位,然後行自體皮膚移植或皮瓣修復。如關節部位損傷嚴重,肢體遠端血液循環已經喪失,可以行截肢術或關節斷離術。

11.2.4 (4)關節腔感染

關節損壞,壞死組織不徹底清除,容易引起關節腔感染。如引流不暢,嚴重時可以導致全身膿毒症。應行開放引流,全身應用有效抗生素關節周圍和關節腔有大量壞死組織時,需多次擴創清除壞死組織感染關節應外固定,以利控制感染和減輕疼痛

11.2.5 (5)關節部位移植皮片

關節部位移植大皮片時,要注意皮片連接線應與關節縱軸垂直,以減輕瘢痕攣縮引起的功能障礙。植皮後肢體應置功能位,固定上下關節,防止皮片移動。

創面癒合後,應早期進行功能鍛鍊,防止各個關節僵直、攣縮畸形。即使無關節損害,長期固定也可使關節囊縮短,關節周圍軟組織鈣化,骨膜新骨形成,發生骨贅等,而使關節強直功能嚴重障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