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脂療法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ē zhī liáo fǎ

2 概述

割治療法亦稱割脂療法。是在人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處,用手術刀切皮膚,取出少量皮下脂肪組織,或對局部給予適當刺激,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而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法爲生理上的刺激療法,不僅可以促進機體的分泌和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能力,而且還能通過改變高級神經活動阻斷原有的病理條件反射。調整植物神經功能,使某些功能性或病理性的疾病緩解治癒。民間早用此法治小兒疳症,近年來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凡內、外、婦、兒各科中的慢性病均宜應用,尤其對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有特效。局部麻醉後,用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約0.5~lcm,止血分離切口,摘去黃豆或蠶豆大的脂肪組織,尚可配合埋藏療法埋植異物,縫合包扎即可。或者在切開皮膚後,將血管鉗伸入皮下,左右上下進行按摩刺激,使患者出現酸、麻、脹感,並向四周擴散。可7天割治1次。施術時,應注意不要損傷血管神經,並注意防止污染發炎。應用割治法,對小兒疳症一般只割一次,但對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病症,常須重複割治。

本法適用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消化不良、小兒疳積神經衰弱消化性潰瘍等疾患的治療。

3 器材

普通外科手術刀,血管鉗,縫合針,線,消毒敷料,局部麻醉藥物等。

4 方法

割治部位常規消毒局部麻醉

以左手拇食兩指舒張按壓腧穴兩旁,右手持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切口長約0.3~1.0cm左右;用血管分離切口,使脂肪暴露,並摘除黃豆或蠶豆大的一塊脂肪組織

再將血管鉗深入切口處皮下或控向周圍,進行滑動按摩,以使局部產生、脹、麻或四周擴散,呈傳導感覺。其刺激強度感覺輕重,當依據病情性質和患者體質強弱而定;

施術完畢,切口可縫合一針,消毒紗布包紮;7日後拆線;

每次割治1~2穴,兩次割治之間間隔7~10日,可在原部位上或另選穴位進行。

5 割治部位與適應病症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取膻中肺俞大椎定喘、掌1(食指第一節掌面正中)、掌2(掌面2、3掌骨間,食指與中指根部聯合下約0.5cm處)、掌3(掌面3、4掌骨間,中指無名指根部聯合下約0.5cm處)。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症、取足三裏脾俞胃俞中脘、掌6(大陵穴向掌心方向移1.5cm處)、掌7(神門穴向無名指小指間方向移1.5cm處)。

小兒疳積消化不良、頭痛神經衰弱,取掌4(手掌側,4、5掌骨間,無名指小指根部聯合下約0.5處)、掌5(手掌側,大魚際尺側邊緣,魚際穴處)。

6 注意事項

割治過程中,必須加強無菌觀念,嚴格消毒,以防感染。割治不得過深,以免損傷血管神經韌帶等。

重度心臟病、高血壓出血向性疾病等,宜慎用或不用

局部水腫感染者,暫不宜割治。

割治後,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如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割治部位不適等,一般3~5天后即可自行消失,嚴重時應作對症處理。

術後須休息2~3天,並注意飲食,防寒保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