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應用解剖
膈肌是由起源於胸腔底部四周的幾組肌肉和筋膜組成的。每側的肌肉組織分三部分,即胸骨部分、肋骨部分和腰椎部分(包括膈肌腳),匯合於中心腱[圖1]。各部分肌肉緊密相連,被胸、腹膜覆蓋。這三部分肌肉相連的部位,往往由於發育不正常而形成缺損或弱點,成爲先天性膈疝的解剖基礎。胸骨部與肋骨部之間的缺損或弱點叫做胸骨旁裂孔[圖2],經此孔的膈疝,臨牀上稱之爲胸骨後膈疝。肋骨部與腰椎之間的缺損或弱點叫做胸腹膜裂孔[圖3],經此孔的膈疝,在先天性膈疝中較爲多見,臨牀上稱爲胸腹裂孔疝。
部分膈肌發育不全或缺損[圖4],及其胸腹膜未完全閉合,遺留大小不等的缺損,多發生在左側,導致胃、結腸或脾經此疝入胸腔,稱先天性膈疝。膈肌發育正常,但由於胸腹部閉合性損傷或開放性損傷,造成膈肌破裂,可引起損傷性膈疝。
5 手術圖解
圖1 膈肌的解剖(腹面觀)
圖2 胸骨旁裂孔
圖3 胸腹膜裂孔
圖4 先天性膈缺損
5-1 腹腔臟器疝入胸腔
5-2 腹腔臟器返納入腹腔,顯露膈肌裂口
5-3 縫合膈肌
6-2 疝內容物還納入腹腔,證實爲胸腹裂孔疝,裂孔充分顯露
6-4 作第二層縫線摺疊修補
圖6 先天性膈疝經腹修補術
6 適應證
2.先天性膈疝臨牀上無明顯症狀,可待年齡稍大後手術;若出現腸梗阻或幽門梗阻症狀,經禁食、胃腸減壓症狀不緩解者可緊急手術;若出現心、肺壓迫症狀,如心慌、氣短、咳嗽、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發紺者,不管年齡大小,都應及早手術治療。
9 手術步驟
1.體位、切口 右側臥位,左手外側切口,成人經第8肋牀入胸,兒童經第8肋間進胸。
2.整復疝內容物 用吸引器吸盡胸腔內積血或積液,對胸內器官及疝入胸內的腹腔臟器進行系統檢查,若發現臟器破裂或出血,可予以縫合修補及止血。早期病例,胃、腸、大網膜及其他疝入的臟器容易返納入腹腔。如復位有困難,可分離粘連,將疝口剪開擴大,再將疝入的腹腔臟器復位[圖5-1~2]。
3.修補疝孔 解剖清楚疝周圍的膈肌,用7號絲線間斷縫合[圖5-3]。也可間斷褥式縫合,第二層縫線作摺疊縫合。如果缺損過大,直接縫合有張力,可用一塊大小適宜的滌綸布或自體闊筋膜修補缺損,連續縫合,再用間斷縫合加強。
幼兒先天性膈疝修補術,也可採用經腹部切口修補,因爲幼兒肋弓角鈍,肋弓軟,容易顯露,將疝入胸腔內的腹腔臟器及大網膜返納入腹腔[圖6-1~2],疝孔修補用7號絲線間斷褥式摺疊縫合[圖6-3~4],放置胸腔閉式引流,腹部減張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