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跟骨骨折開放復位植骨及內固定術用於跟骨骨折的治療。跟骨爲足部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後臂,其形態和位置對足弓的形成和負重功能有着很大影響(圖3.23.1.2.2-0-1,3.23.1.2.2-0-2)。跟骨骨折一般分爲不累及距下關節的骨折和累及距下關節的骨折兩大類。不累及距下關節的骨折,如跟骨結節的縱行骨折或橫行骨折、載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和接近距下關節附近的跟骨體斜行骨折等(圖3.23.1.2.2-0-3),對這類骨折,如無移位,只需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如骨折移位較大,則需手法復位和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跟骨體的斜行骨折,對跟骨體的增寬和結節關節角(即Böhler角正常爲30°~45°)改變應給予手法糾正(圖3.23.1.2.2-0-4)。累及距下關節的跟骨骨折分類尚未統一,目前,較普遍採用Paley分類法(圖3.23.1.2.2-0-5)。其治療方法尚有爭議,療效也不一致。但多數學者認爲在治療時必須注意儘量恢復關節面的平整、跟骨寬度和正常的結節關節角,並儘早開始功能活動,以減少後遺症,確保足功能恢復良好。影像表現見下圖(圖3.23.1.2.2-0-6~3.23.1.2.2-0-9)。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3.1.2.2-1~3.23.1.2.2-3)。
8 術前準備
除準備足部皮膚外,還要準備取一側髂骨的植骨片。準備骨刀、各種類型鋼板和螺絲釘等骨科器械。
10 手術步驟
1.於外踝尖後方2~3cm處開始做一弧形切口,向下向前延伸至第2楔骨處(圖3.23.1.2.2-4)。沿皮膚切口切開深筋膜,將腓骨肌腱向後牽開,切除距骨竇內的脂肪組織,顯露跟骨、距骨的外側面和距下關節(圖3.23.1.2.2-5)。
2.將骨膜剝離器插入塌陷骨折段深處(圖3.23.1.2.2-6),將塌陷的骨折塊撬起恢復到正常位置,恢復關節面平整(圖3.23.1.2.2-7)。
3.將取自髂骨的骨松質片填塞到骨折的間隙內(圖3.23.1.2.2-8),以維持恢復好的骨折位置。跟骨的側方移位用手掌從跟骨內外側向中央擠壓糾正。
4.骨折復位及植骨後,根據骨折線形狀,可採用H形、Y形、T形等鋼板和螺絲釘做內固定。注意固定的螺絲釘要穿透跟骨內側骨皮質。
11 術中注意要點
主要是將骨折塊撬起提升到正常位置,以恢復正常的距下關節面和結節關節角,遺留之腔隙用骨松質片填塞以維持復位,骨折的側方移位也應糾正,使增寬的足跟恢復其正常形態。如術中發現距下關節面廣泛損壞,不能恢復正常的關節面者,可施行一期距下關節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