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氣春溫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ú qì chūn wēn

2 英文參考

spring warmth caused by latent pathogenic q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伏氣春溫(spring warmth caused by latent pathogenic qi[1])爲病名。見《溫疫論補註·諸家溫疫正誤》。是指冬月感寒不即病,至春而發的春溫[1]。即伏氣溫病的一種(《溫熱經緯·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2]

4 症狀

臨牀以初起即出現裏熱症狀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爲特徵[2]

5 治療

治宜清泄裏熱爲主,方用黃芩湯[2]。如兼有惡寒頭痛,則用蔥豉桔梗湯黃芩表裏兩解[2]。如熱入陽明壯熱口渴、汗多、脈洪大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祕,則選用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等以清氣泄熱或攻下泄熱[2]。如熱入營血,或傷陰動風,均可參用風溫治法[2]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