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疫论
概述:《温疫论》为中医温病著作。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
-
温疫论类编
《温疫论类编》温病著作。清·刘奎评释。刘氏于温疫专著中推崇吴有性《温疫论》,“但嫌其序次乱杂,前后倒置,不便观览。遂命其子刘秉锦将《温疫论》予以分类,析为诸论、统治、杂症、撮要、正误共五卷。刘奎结合个人学术经验详予评释,并对类分后的温疫论原著按照己意予以增删,于某些深有体会处则给予补充和发明。
-
郑重光
郑重光(1638-1716年)清代医家。叹时医之术不精,遂博览《内经》以下诸医书,彻悟医理,治病有奇效。临证详慎周密,于伤寒、温病尤多发明。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增入喻昌、张璐、程郊倩诸家之说,附以己见,撰《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1705年)以补方氏之未备。又参校柯琴《伤寒论翼》两卷。
-
六脉垂绝
六脉垂绝指左右寸、关、尺三部,或遍诊法之左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微欲绝之象,示病情危重。参见微脉、脉厥、七怪脉:微脉为脉象之一。1.指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证。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2.指战汗后暂见脉停而呼吸尚存之证。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
-
水晶苔
水晶苔为舌象。舌苔色白,干硬粗糙如砂皮状,称水晶苔,又名白砂苔。系由于素体津亏,复因温疫热毒炽盛,胃津严重受损所致。《温疫论》下卷:“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
-
传染
传染是指疠气相互传播而造成新的感染的发病途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温疫论·原序》:“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传变
疾病过程中,由一脏腑或一经脉转入另一脏腑经脉,称为传;由某一证候转为另一证候,称为变。《温疫论·内壅不汗》:“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发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疾病的传变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故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有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等等。
-
四损
四损为症状名。指阴、阳、气、血亏损。《温疫论》下卷:“凡人大劳、大欲、及大病、久病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四损的病人,即使感受的疫邪不严重,但由于正气亏虚,不耐攻邪,故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
白砂苔
为舌象之一种。舌苔色白,干硬粗糙如砂皮状,称水晶苔,又名白砂苔。系由于素体津亏,复因温疫热毒炽盛,胃津严重受损所致。《温疫论》下卷:“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
-
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为证候名。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间,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知母滋阴;
-
年允恭
年允恭即年希尧。他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自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集验良方》,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邓苑所撰《一草亭眼科》、吴又可所撰《温疫论》。另辑刻《本草类方》(1735刻行)。
-
自复
自复指疫病后期,不因劳复、食复等因素,而由于病邪未尽而复发者,称“自复”。见《温疫论》下卷:“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撤其余邪,自然获愈。”
-
行邪
行邪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
-
伏气春温
即伏气温病的一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症状: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
-
杂气
杂气泛指具有传染性,致病具有流行性的病邪,疫疠之气即杂气中之一种。《温疫论·杂气论》:“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病焉。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之一种,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
刘文甫
刘文甫即刘奎。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刘松峰
刘松峰即刘奎。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异气
异气又称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杂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有多种戾气,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见《温疫论》)。
-
温疫论辨义
《温疫论辨义》温病著作。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浊,治胃在补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后者辨明寒疫与温疫受气与主治的不同,并各附方案于后。
-
体厥
体厥病证名。热极反见身冷如冰之证。《温疫论》:“阳证阴脉,身冷如冰为体厥。今元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以其为实热内结,治宜泻热通腑,用大承气汤,嘱其缓缓服下。参见厥证条。
-
桃花斑
桃花斑证名。斑出色红,状如桃花者。见《温疫论补注》卷上。因热毒入侵血分所致。治宜清营泄热,用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或举斑汤等方。参见斑条。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
-
洪天锡
洪天锡清代医家。字吉人,号尚友山人。一说鸳湖(今浙江嘉兴)人。贡生,有文名。因其兄为庸医所误,遂学医,于瘟疫尤有体会,活人甚众。撰《补注温疫论》四卷(1784年)。又著《素问解》、《灵枢解》,惜未能传世。
-
唇口燥裂
口唇干燥,甚则裂开之证。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治宜养阴清热,用清凉散、清热养营汤方。
-
安神养血汤
处方茯神、枣仁、当归、远志、桔梗、芍药、地黄、陈皮、甘草、龙眼肉。功能主治疫邪已退,脉证俱平,但元气未复,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动,遂致劳复发热,前证复起,惟脉不沉实。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疫论》卷下
-
三甲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anjiaSan标准编号:WS3-B-1079-92处方:龟甲(砂烫、醋淬)400g鳖甲(砂烫、醋淬)400g穿山甲(砂烫)100g鸡内金(砂烫)40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
小儿太极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erTaiJiWan标准编号:WS3-B-0187-90处方:胆南星400g天竺黄200g僵蚕(炒)120g大黄120g冰片12g麝香12g朱砂40g制法:以上七味,除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性状:本品为红棕色的大蜜丸;用于小儿急惊,手足抽搐,角弓反张,食积痞满,内热咳嗽等症。注意:泄泻者忌服。
-
半夏藿香汤
概述:半夏藿香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半夏1钱5分,真藿香1钱,干姜(炒)1钱,甘草5分,白茯苓1钱,广陈皮1钱,白术1钱(炒)。功能主治:功能温中化湿,和中止呕。主治温疫下后,胃气虚寒,呕吐转甚,进食反酸者。瘟疫下后,脉静身凉,不渴不燥,胃寒呕逆。用法用量: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
七成汤
概述:七成汤出《温疫论补注》卷上,其组成为炒补骨脂三钱,五味子八钱,熟附子、茯苓、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七成汤的处方:炒补骨脂(炒,捶碎)9克熟附子3克辽五味2.4克白茯苓3克人参3克甘草(炙)1.5克七成汤功能主治:七成汤治温疫愈后,真阳不足,脉迟细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便作泄泻者。
-
人参养营汤
概述:人参养营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疫论补注》卷上方。处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益气补血,敛阴止汗。治大病愈后数日,表里虚怯,每饮食及惊动即汗出者。
-
吴鞠通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吴塘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温疫发斑
温疫发斑病证名。即温毒发斑、时疫发斑、时气发斑。《温疫论补注·发斑》:“温疫发斑,寒热虚实皆有之,重者二三日便见,轻者五六日方出,淡红稀小者吉,稠密紫赤者凶。必察元气虚实,脉之有力无力。欲出不出,升麻葛根汤;斑已出,不宜再发,烦渴热甚,脉洪数者,白虎汤,脉虚者,加人参。”
-
循衣摸床
《伤寒括要》卷上:“循衣摸床,必兼见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热甚,故动惕也…《温疫论·补泻兼施》:“证本应下,耽迟失治,或为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肉 筋惕,肢体振战,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如阴液耗竭,虚风内动者,可用三甲复脉汤等方。
-
药烦
服药后出现烦闷及头、身发痒等症。见《温疫论》上卷。《伤寒绪论》论烦热:“凡服药后,烦闷不安,头面发际遍身发痒者,谓之药烦。此胃虚不能胜药力也。与热姜汤徐徐呷之。药中宜加生姜以行胃气自安。”见于药物反应、药物过敏。
-
战汗
战汗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
辨疫琐言
《辨疫琐言》温病著作。清·李炳撰。李氏对《温疫论》中立论处方颇多异议,认为吴氏《温疫论》仍以伤寒法治温病,未能中病。主张用清轻开肺、芳香辟秽为主治疗疫病,并创用清气饮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刘秉锦
刘秉锦为刘奎之子。父子两人于1790年编撰《松峰说疫》一书,用以补充,两人将《温疫论》一书分类述之,并参以己见,加以论述,编成《温疫论类编》(1790)一书。刘奎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
-
戾气
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六成汤
《温疫论》卷一:六成汤:处方:当归4.5克白芍3克地黄15克天门冬3克肉苁蓉9克麦门冬3克功能主治:治温疫愈后,阴亏血虚,大便数日不行,别无他症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疫论》卷一《温疫论》卷上:组成:当归1钱5分,白芍药1钱,地黄5钱,天门冬1钱,肉苁蓉3钱,麦门冬1钱。
-
三消饮
概述:三消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瘟疫论补注》卷上方之三消饮:处方:槟榔、厚朴、芍药、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能主治:治瘟疫,有三阳形证,兼有里证者。主治:温疫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舌根渐黄至中央者。
-
广温热论
《广温热论》即《广温疫论》。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卷三列里证证候41条;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瘟疫传症汇编
《瘟疫传症汇编》瘟疫专著。《治疫全书》(六卷)系熊氏取《温疫论》详予考订,兼采喻嘉言有关春温、疫病的论述以及其他有关瘟疫著作编成。《痢疟纂要》(八卷),系搜集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作者个人经验体会编纂而成。书中阐析诸疟诸痢,并附泄泻。对于疟病治法,总结了发表、和中、攻逐、堵截、升提、温补等法。
-
温热暑疫全书
《温热暑疫全书》温病著作。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本书将温病、热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论述,选辑《伤寒论》、《温疫论》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温病诸家的学术见解、特点和成就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并确立其治法。更附前人医案作为临证借鉴。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温病著作。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周扬俊
周扬俊清代医家。撰《温热暑疫全书》四卷(1679年),依次论温、热暑、疫诸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原文,详加阐释。康熙十六年(1677年)取《伤寒论条辨》、《尚论篇》,附以己见,编成《伤寒论三注》十六卷。又补注《金匮方论衍义》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1687年)。治血证,疗效甚著。
-
知医必辨
《知医必辨》医论著作。本书收评论诸家医书之得失,论述四诊,辨析病证及治法、方剂等医论13篇。皆属李氏学习心得或临床经验之总结。如分析《景岳全书》,即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又指出专用温补之法并非景岳之过及是后人学习偏执的结果。作者对吴又可《温疫论》则持贬抑态度。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