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为病证名。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类证治裁·温症》:“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
春温
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春温·热结气虚证:春温·热结气虚证(springwarmthwithsyndromeofheatbindingandqideficiency)是指阳明热结,气液两虚,以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苔干黄或焦黑,脉象沉弱或沉细等为常见症的春温证候。
-
伏气解
《伏气解》为温病著作。清·叶霖撰于1897年。叶氏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可供临床参考。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系,对于某些病症,相信“干支生克”的理论,使书中掺杂了附会或不切合实际的解释。现有《中国医学大成》等刊本。
-
新感
新感为病证名。系一种温病,与伏气相对而言。指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者。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证候。
-
热病
①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
-
白眼病
见《证治准绳·杂病》。白痛·白眼病: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审视瑶函》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之分。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
-
白痛
《审视瑶函》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白眼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
驻世金丹
《鲁府禁方》卷二:方名:驻世金丹组成:红铅(要13-14岁清秀女子首经,阴干)2分5厘,人乳(要壮盛妇女初生男子乳汁,晒干)2分5厘,乳香2厘半(要透明者),朱砂2厘半(要有神者),秋石(用新小乌盆1个,入童便于内令满,放净去处阴地上,倾此童便在地下,乌盆坐于上,将布围,日久盆外生出秋石,扫下用少许)。
-
伏气春温兼新感证
伏气春温兼新感证(springwarmthcausedbylatentqitriggeredbynewlycontractedcoldpathogen)是指新感寒邪,触动伏气而致的春温。
-
伏气春温
即伏气温病的一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症状: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
-
伤寒补例
清·周学海撰。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的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予以阐析补充,故名《伤寒补例》。现存清刻本、《周氏医学丛书》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为医案著作。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环溪草堂医案
《环溪草堂医案》为医案著作。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
清解蕴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方:方名:清解蕴热汤组成:羚羊角、犀角、连翘心、元参心、鲜生地、金银花、天花粉、石菖蒲。各家论述:烦渴属胃,夜躁属心,风温内扰,营分不静,用犀角、生地以凉血,连翘、羚羊以清心,花粉、银花以养胃,元参心泻浮游之火,石菖蒲通膻中之阳。
-
爱庐医案
《爱庐医案》医案著作。清·张仲华撰。1882年柳宝诒从《爱庐方案》抄本中选录二十四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中,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十八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药,四平八稳,可供临床参考。现存多种清刊本。
-
甘蓝
《*辞典》:甘蓝: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nL n别名:蓝菜(《千金 食治》),西土蓝(《本草拾遗》),包心菜、洋白菜(《中国蔬菜栽培学》),卷心菜、莲花白、葵花白菜(《中国药植图鉴》)。种子含脂肪油35%,异硫氰酸烯丙酮和异硫氰酸3-丁烯酯125毫克%,以及抗甲状腺物质-5-乙烯基-2-硫代恶唑烷酮。
-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温热经纬》卷五: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处方: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功能主治:清胃化湿,理气降逆。治湿热呕吐。摘录:《温热经纬》卷五《温热经纬 三时伏气外感篇》:方名: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组成:黄连、竹茹、橘皮、半夏。主治:幼儿脾胃失伤,呕逆者。各家论述:王士雄: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
-
不赤而痛
不赤而痛为症状名。出《银海精微》卷三。参见白眼痛及痛如神祟:白眼病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本证眼外观无红赤肿胀,突然疼痛,如针刺如火灼,时作时止。治之当结合眼部及全身其他症状辨证论治。
-
四柱散
主治丈夫元脏气虚,真阳耗败,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旋目晕,四肢怠倦,小便滑数,泄泻不止,凡脏气虚弱者,悉宜服之。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魏氏家藏方》卷二方之四柱散:组成:天台乌药(好酒浸两宿)、高良姜(炒)、青皮(去瓤,炒)、舶上茴香(炒)各等分。或炒生姜酒亦得;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暑热
暑热①病因。即暑邪。②证候名。外感暑邪的热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
坎离互根汤
处方:生石膏3两(细末),玄参1两,生淮山药8钱,甘草3钱,野台参4钱,鲜白茅根6两(洗净,切碎),生鸡子黄3枚。制法:先将茅根煎三四沸,去滓,纳余五味,煎汤三钟,分3次温服。各家论述:方中石膏、人参并用,不但能解少阴之实热,并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辅以茅根更能助肾气上升与心火相济也。
-
天仙正理直论
《天仙正理直论》为气功学著作。书不分卷,成书于明天启壬戌(1622)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增注,遂有六万言。全书从总论《道原浅说篇》冠首,下述直论九章,即:《先天后天两炁直》、《药物直论》、《鼎器直论》、《火候经》、《炼己直论》、《筑基直论》、《炼药直论》、《伏气直论》、《胎息直论》等。
-
温疫析疑
《温疫析疑》温病著作。清·唐毓厚撰。作者认为“温、疫本属两途,只因习俗并称,以致疑义不明”(见本书凡例),遂广集诸家学说,参以己见撰成本书。唐氏将温、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岁气、时疫、疫毒四门;予以详细辨证、确立治疗原则和方药,兼论妇女温热、热入血室等证。选方按治疗大法分为十类,并附治验。
-
徐润之
徐润之清末医家。字松生,别名松龄。浙江平阳人。精研医经,尤长于治温病,著有《松龄医铎》,包括《医界通邮》、《温热篇》、《达生篇》、《小儿范》、《三时伏气论》、《金匮遗珠》六篇。又撰《华佗疡科拾遗》。
-
幼科要略
《幼科要略》为儿科著作。清·叶桂撰于18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方中不乏精辟之论和独到见解。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
-
坚阴
①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例如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所致梦中遗精,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草)苦寒降火而固肾精。②清热泻火之一。吐桂《三时伏气外感篇》:“寒邪深伏,已经伏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