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非器質性遺糞症診療規範(2020年版)》是《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20年11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945號)印發。
3 診療規範全文
3.1 (一)概述
非器質性遺糞症又稱功能性遺糞症是指兒童在 4 歲以後仍經常出現原因不明的不自主排出正常糞便的異常狀態,又稱“功能性大便失禁”。本症以男孩多見,患病率是女孩的 5 倍。4~12 歲兒童的患病率爲 3%。隨着年齡增長,患病率逐漸下降。
3.2 (二)病理、病因及發病機制
可能的因素包括:自幼排便習慣不良、母嬰關係不良、遭遇精神創傷、父母過分嚴厲和(或)追求完美以及強制性訓練,兒童排便時疼痛、對排便恐懼,嬰兒早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祕、肌肉力量不夠或不協調、腸道動力不足等。
3.3 (三)臨牀特徵與評估
1.臨牀特徵
(1)原發性遺糞症。兒童從未養成控制大便能力,5 歲以後每月至少有 1 次遺糞。
(2)繼發性遺糞症。兒童 4 歲前已養成控制排便能力,以後再次出現遺糞。多發生於 10 歲以後,往往伴有遺尿症。主要特徵包括反覆隨意或不隨意地在當地風俗習慣、文化背景不允許場合下解大便,最常見是拉在內褲裏。大便性狀一般正常,多在白天遺糞,尤其在學校發生者爲多數。患兒體格檢查及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智力正常,無其他精神疾病。
原發性遺糞兒童多伴有遺尿和其他發育遲緩現象;多數患兒共病功能性便祕;常伴有行爲和情緒問題。
2.臨牀評估
仔細瞭解有關患兒排便情況的病史,進行認真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依據病史、臨牀特徵、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及培養)、X 線鋇劑灌腸、直腸活檢等方法協助評估、綜合分析。
3.4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要點
(1)4 歲及以上兒童反覆不自主或有意在不恰當的地方(如衣服上、地板上)大便。
(2)每月至少有一次遺糞,症狀至少持續 3 個月。
(3)沒有器質性病變。
2.鑑別診斷
(1)各種原因所致的腹瀉。如急性或慢性腸炎、痢疾所致的腹瀉。患兒也可出現大便失禁,但一般伴有腹痛或其他全身症狀,大便常規化驗有異常,腹瀉控制後,大便失禁現象即消失,有助於鑑別。
(3)先天性巨結腸。可有慢性便祕及遺糞,但同時伴腹脹、嘔吐、腸梗阻等表現,肛門指檢拔出手指時常有大量糞便、氣體排出,腹脹隨之減輕。有特殊的 X 線改變,可資鑑別。
(4)嚴重的軀體疾病、意識障礙及癲癇。陽性體查發現、意識改變以及癲癇發作特徵性表現等可資鑑別。
(5)重性精神病或嚴重的智力發育障礙。患兒有明顯的精神症狀及智力低下的表現。
3.5 (五)治療原則與常用藥物
1.治療原則
以消除誘因、改變飲食習慣、訓練排便習慣和行爲治療爲主,適當的藥物干預爲輔。
訓練良好的排便習慣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最佳訓練時期是 1~2歲。及時治癒腹瀉、便祕等軀體疾病。
3.改變飲食習慣
有規律的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如穀物、新鮮水果和蔬菜等,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同時要規律增加戶外活動。
可採用操作性行爲療法。
5.藥物治療
可試用丙咪嗪每日 25~50 mg,但應注意副作用,並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服用。對伴有便祕的遺糞症,採用輕瀉藥和灌腸劑治療,80%~90%有效。
3.6 (六)疾病管理
本症預後較好。應培養兒童每天定時排便,併到允許排便的場所、馬桶等處排便。避免精神創傷,對於預防本症的發生均有意義。總之,結合多種治療手段,爲家庭提供支持和教育,併爲患兒提供個性化腸道管理等可獲得更爲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