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血管內皮瘤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è xìng xuè guǎn nèi pí liú

2 概述

原發性惡性血管內皮瘤又稱血管肉瘤血管內皮肉瘤,極爲少見。最早是Kokodny於1926年報道,至1971年國外文獻僅達百例,國內少見報道。Huvos提出的定義是指“於腫瘤中形成不規則但互相吻合的管腔,以一層或數層不典型內皮細胞爲邊界,具有間變不成熟表現的腫瘤細胞”。Spjut提出:“血管內皮肉瘤系少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骨的血管系統細胞或其前體細胞內皮細胞具有明顯的腫瘤細胞表現,並有形成彎曲而互相吻合血管傾向”。本病佔骨腫瘤的0.1%~0.4%,佔惡性骨腫瘤的0.5%~1%,佔原發性脊柱腫瘤的4.2%。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以10~40歲者佔70%。此病多爲單發,偶有多發。好發部位爲四肢長骨脊柱少見,主要位於胸、腰椎及骶椎,頸椎偶見個案報道。腫瘤由骨血管內皮細胞或向內皮分化的間葉細胞所組成。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常較早發生轉移

3 治療措施

一般多采用放射治療,對早期低度惡性者效果好。手術治療適用於脊髓壓迫明顯需減壓者,以及病竈位於脊椎骨附件易於切除者。術後仍應輔以放療。

本病惡性程度高,常較早發生轉移,一般預後不佳。少數病變發生緩慢,術後可存活數年。

4 病理改變

腫瘤呈暗紅色,無明顯包膜,質地韌,血管豐富。鏡下可見其特徵表現爲許多不規則相互吻合血管腔。常襯以單層或多層不典型的幼稚細胞,並伴有低底分化或間變的組織團塊。內皮細胞可爲芽狀,使腫瘤呈乳突狀。大量增生的毛細血管,有彼此吻合傾向。

5 臨牀表現

發生頸椎血管肉瘤患者主要表現爲神經根性疼痛脊髓受壓症狀,如上肢、頸、背痛手指麻木

6 輔助檢查

X線表現往往無特異性,主要表現爲溶骨性改變,可侷限於骨松質骨髓腔,也可爲松質骨及皮質骨同時受累。破壞區呈單個或多個適亮區,呈現蟲蝕狀、斑片狀,邊界不清。無反應性新骨增生,少見骨膜反應。在高度惡性者,腫瘤內無骨小梁,邊緣不清,皮質骨可被穿透,侵及周圍軟組織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