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真菌病多侷限於外耳、侵入中耳者極少,故常稱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病,佔耳感染的15%~20%。是真菌感染所致。這類感染又稱耳癬,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當外耳道進水或積極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況下、較易受真菌感染。臨牀表現爲耳廓癬,外耳道真菌病。耳廓癬用複方雷瑣辛搽劑或眯康唑霜等,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聹。然後外用制黴菌素軟膏。
9 流行病學
耳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病,佔耳感染的15%~20%。多發生於熱帶、亞熱帶溫暖潮溼的地區。任何年齡均可罹及,但以20~40歲最爲多見。常見於單側且以右側爲多,可能與右手挖耳方便順手有關。夏季好發。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其他有念珠菌、煙麴黴和黑麴黴。多來源於空中孢子的飄落。
10 病因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這類感染又稱耳癬。
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絕大多數爲煙麴黴和黑麴黴。其中黑麴黴佔90%以上。其他有念珠菌、肯黴、犁頭黴、柱頂孢、短帚黴、根毛黴、共頭黴等,多來源於空中孢子的飄落。80%~90%的外耳道炎可發現各種細菌,如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微小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和棒狀桿菌等,當與真菌共存時。可使真菌感染加重。
局部原有皮損如外耳道溼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溼、外耳道損害如挖耳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11 發病機制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這類感染又稱耳癬。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絕大多數爲煙麴黴和黑麴黴。其中黑麴黴佔90%以上。耳道溼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溼、外耳道損害如挖耳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12 耳真菌病的臨牀表現
12.1 耳廓癬
開始爲紅色丘疹、水皰。繼而脫屑並逐步向四周蔓延擴大成大片紅斑,上覆鱗屑。邊緣清楚,有丘疹或水皰。可延及外耳道、全耳、頸面部。患者多有局部外用皮質激素史。自覺瘙癢明顯,常爲一側。可伴手足癬、體股癬、頭癬等。刮取鱗屑加10%KOH液直接鏡檢可見分枝分隔的菌絲。培養有皮膚癬菌生長。
12.2 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病由皮膚癬菌以外的真菌引起。若病原菌爲皮膚癬菌,應稱外耳道癬。外耳道真菌病主要表現爲外耳道紅斑、鱗屑、水腫或結痂,耵聹堆積。自覺瘙癢。耳有飽脹感或聽力減退,有時疼痛。若同時伴發細菌感染,則有膿液和臭味。嚴重者可累及耳軟骨。
外耳道痂多呈筒狀,表面有絨毛狀或粉末狀真菌生長。顏色依病原菌不同而呈黑、黃、綠、灰褐等色。去除痂片可見表皮紅腫,有輕度糜爛。鼓膜可充血、增厚或有溼性分泌物。
13 檢查
檢查所見可因真菌種類及病變程度而異,常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煙黑色黴苔,其狀如薄膜或粉絲。甚似發黴一樣,有時呈簡、塊狀。揭去苔膜後,可見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表現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將黴苔置於載玻片上,滴少許10%氫氧化鉀溶液,蓋妥並適當加溫,若於顯微鏡下見到菌絲體或芽胞狀物,即可明確診斷。耳道中有少量積膿,可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有助診斷。
14 診斷
根據臨牀表現和直接檢查即可確診。
16 耳真菌病的治療
2.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聹。然後外用制黴菌素軟膏或1%兩性黴素B液、克黴唑霜、制黴菌素液等,連用3~4周。若外耳道皮膚有急性炎症和少量滲液。可用2%~4%水楊酸氧化氧化鋅粉或制黴菌素10萬U加入1g硼酸粉中,撒入耳內。
17 預後
外耳道真菌病嚴重者可累及耳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