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耵聍
定义:耵聍(cerumen)又名耵耳,俗称耳垢、耳屎。正常时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很薄一层耵聍,耵聍干后为碎屑或波片,随咀嚼、说话等下颌关节活动而不断脱落排出。耵聍的作用:耵聍有杀菌、抑制真菌生长及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灰尘、小虫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
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
较软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方法: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
-
外耳道耵聍栓塞
较软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方法: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
-
耵聍栓塞
较软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方法: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
-
耵耳
又称耵聍栓塞。《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 成丸核,塞耳也令暴聋。”耵耳的治疗:外治:耵耳宜取出之,或滴耳油润后取出。内治:若耳道皮肤损伤,红肿、糜烂、焮痛,可内服栀子清肝汤,或龙胆泻肝汤,以清热消肿止痛。
-
耳垢
耳垢为耵聍的俗称。耵聍(聍音níng宁)又名耵耳,俗称耳垢。乃耳孔泌出液体与进入耳中之尘垢结成。大量耵聍堵塞,则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
曲霉病
疾病别名喂鸽者病,曲菌病,麴菌病,aspergillomycosis,pigeonfeeder’sdisease疾病代码ICD:B44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曲霉病是指由致病曲霉引起的皮肤、指甲、外耳道、眼眶、支气管、肺、骨及脑膜等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症状一般在停止接触过敏源后1~(2)鼻旁窦曲霉肉芽肿:有浸润型与非浸润型两类。
-
耳真菌病
概述: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耳真菌病的治疗: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
耳癣
概述: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耳真菌病的治疗: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
真菌性外耳炎
概述: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耳真菌病的治疗: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
外耳道胆脂瘤
疾病别名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疾病分类肿瘤科,耳鼻喉科疾病概述外耳道胆脂瘤是阻塞于外耳道骨部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皮。如继发感染可有耳痛、头痛、外耳道有分泌物,具臭味。鼓膜完整,可充血、内陷。注意和原发于中耳和胆脂瘤、外耳道癌变及坏死性外耳道炎鉴别,必要时作颞骨CT扫描或乳突X线拍片。
-
外耳道异物取出术
1.动物类异物可于外耳道内滴入油剂、75%乙醇或氯仿等后,使其窒息或麻醉后,用消毒水自外耳道后上壁向内冲洗,使异物内侧受液体压力而被冲出(图9.1.3.1-4)或直接用钳子或镊子夹取。4.耵聍栓塞较小者可用耳镊或耵聍钩取出;术后处理:异物取出后如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无损伤,拭干后可给1%酚甘油点耳,每日3次;
-
外耳道异物嵌塞取出术
1.动物类异物可于外耳道内滴入油剂、75%乙醇或氯仿等后,使其窒息或麻醉后,用消毒水自外耳道后上壁向内冲洗,使异物内侧受液体压力而被冲出(图9.1.3.1-4)或直接用钳子或镊子夹取。4.耵聍栓塞较小者可用耳镊或耵聍钩取出;术后处理:异物取出后如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无损伤,拭干后可给1%酚甘油点耳,每日3次;
-
耳滴药法
操作名称:耳滴药法适应证:耳滴药法适用于软化耵聍,消炎、止痛。3、手持棉球,然后拉患者耳廓(成人应向后上方,小儿则向后下方),使外耳道变直。注意事项:1.药液不可过凉或过热,否则可刺激内耳引起眩晕等症状,甚至出现眼震。3.操作前,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应向患者说明滴药后耵聍软化,可能引起耳部发胀不适。
-
泥丸脂
泥丸脂耵聍名。道家对耵聍之称谓。《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道家称脑为泥丸,认为盯聍乃脑之脂液(分泌物),故名。
-
外耳道冲洗法
②术者左手将耳郭牵向后上(如系婴幼儿则向后下方牵拉),使外耳道成一直线,右手持耳冲洗器,将温水(最好与体温相近,过冷过热均可引起眩晕),对着外耳道后上壁注入,用力不可过猛,也不可将冲洗器头紧塞外耳道内,以致水不能流出而胀破鼓膜,更不该正对鼓膜冲击,以免损伤鼓膜。
-
耳廓外伤
概述:耳廓易遭受各种挫伤、切伤、撕裂伤、断离伤及火器伤。伤口应严密消毒后,进行清创缝合,尽量保留软骨组织,如皮肤大块缺损,软骨尚完整,可自耳后取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如部分软骨及皮肤完全破碎,可作边缘楔形切除,用细针细线对位缝合,缝时不能穿透软骨。如穿孔大不能自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
重碳酸钠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小苏打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酸式碳酸钠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碳酸氢钠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烷碱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重曹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焙碱
(2)测定血清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3)肾功能;(4)尿pH值。(3)短时期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14.碳酸氢钠可增加肾脏对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的排泄,从而降低了后者的血清浓度。碳酸氢钠能碱化尿液,与磺胺药同服以防磺胺在尿中结晶析出。
-
异物入耳
概述:异物入耳(foreignbodyinear)为病名。若为吸水性异物(豆类、纸团等),因吸水而体积膨胀,或异物损伤耳道肌肤,邪毒乘虚外侵,可致皮肤红肿、焮痛、糜烂。异物压迫耳窍,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耳内疼痛;动物类异物,用植物油、酒、姜汁或乙醚、地卡因滴入耳内,待虫死后,再用镊子取出,或用冲洗法。
-
卒聋
卒聋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
暴聋
《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有肾气虚,风邪传经络,因入于耳,邪与正相搏而卒无闻者,谓之卒聋,亦曰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
耳卒聋
耳卒聋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耳耵聍候》:“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风热乘之,则结(革卯)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忧思郁怒,大怒则血郁于上,气血壅塞致窍闭不通:症状:口苦胁胀痛,脘闷胸痞,耳聋之发于大怒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
耳烧伤
耳烧伤的临床表现:耳廓烧伤:耳廓皮肤薄嫩,皮下组织少,中间有弹性软骨。一般于伤后3~根据临床观察来看,烧伤后,皮下组织持续水肿及焦痂缩窄压迫,使耳软骨血液循环长期障碍,有利于表浅细菌向深层蔓延和繁殖,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诱因。相关药品:吗啡、磺胺、磺胺嘧啶、磺胺嘧啶银、氧、过氧化氢、碘仿、硼酸、氯霉素
-
外耳道异物
概述:外耳道异物(foreignbodyenteringear)为病名。若为吸水性异物(豆类、纸团等),因吸水而体积膨胀,或异物损伤耳道肌肤,邪毒乘虚外侵,可致皮肤红肿、焮痛、糜烂。异物压迫耳窍,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耳内疼痛;动物类异物,用植物油、酒、姜汁或乙醚、地卡因滴入耳内,待虫死后,再用镊子取出,或用冲洗法。
-
碳酸氢钠滴耳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软化耵聍(耳垢)及冲洗耳道。用量用法:滴耳:1日3次,每次用量要大,应将药液充满耳内。
-
苏打
药品说明书:别名:苏打;酸式碳酸钠;注意事项:1.口服后中和胃酸时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增加胃内压力,并使胃扩张,故常有嗳气,并刺激溃疡面,对严重胃溃疡病人有引起胃穿孔的危险。5.由于可能产生沉淀或分解反应,本品不宜与重酒石酸间羟胺、庆大霉素、四环素、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苯妥英钠、钙盐等同瓶静滴。
-
腋臭
“肘后疗人体及腋下状如狐狸气,世谓之胡臭。”5.血常规及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皆正常者。用品及准备:用品:大小柳叶刀各2把、大小铲刀各2把,刮钩2把,空心刮匙2把,大头刮匙一把。注意事项:1.腋部浸润麻醉注射药物要浅,以便皮下分离。2.术后压迫止血要彻底,引流要通畅,死腔要封闭。
-
顶浆分泌腺癌
顶泌腺癌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肿瘤科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ICD号:C44病因:大汗腺癌病因尚不明。分化好的大汗腺癌中核不典型性和侵袭性的程度有限,有充分发育的腺腔,腔呈囊性和分枝,瘤细胞胞浆呈强酸性,至少在某些部位有大汗腺典型的断头分泌证据。预后:有些患者亦可由于广泛转移而致死。
-
顶泌腺癌
顶泌腺癌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肿瘤科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ICD号:C44病因:大汗腺癌病因尚不明。分化好的大汗腺癌中核不典型性和侵袭性的程度有限,有充分发育的腺腔,腔呈囊性和分枝,瘤细胞胞浆呈强酸性,至少在某些部位有大汗腺典型的断头分泌证据。预后:有些患者亦可由于广泛转移而致死。
-
望耳孔
望耳孔(inspectionofexternalacousticmeatus)是指观察外耳道有无红肿、瘘口、新生物、耵聍、异物、分泌物、狭窄及塌陷等的诊断方法。
-
矾石膏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矾石膏:处方:矾石(熬令对尽)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菖蒲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3两(别研),蓖麻仁2两半(别研),松脂3分,烟脂3分。用法用量: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中,常令相续。主治:耳聋。3升酢渍1宿,以不中水鸡膏9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黄,膏成去滓,纳雄黄末。
-
臭汗症
足臭亦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小汗腺分泌旺盛,若塑胶底鞋、靴,汗液不易挥发,足部湿热易滋生真菌、细菌、被分解后产生不饱和的脂肪酸,发出臭味,亦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局部性臭汗症是由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青春期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中包含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致的臭味。
-
葱液膏
别名:葱涎膏处方:葱汁3分,细辛1分,附子1分(炮裂,去皮脐)。制法:上捣细辛、附子为末,以葱汁调令稀。功能主治:耵聍塞耳聋,强坚挑不可得出者。用法用量:葱涎膏(《奇效良方》卷五十八)。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
急诊室特殊设备
2.五官科诊察室可增设耳镜、前鼻镜、检眼镜、额镜、喉镜、五官科椅、曲颈灯、音叉、耵聍钩、卷棉子、喷雾器、膝状镊、枪状镊、金属压舌板、酒精灯、火柴、鼻止血包、开睑器、虹膜镊、眼科剪、蚁式钳、小弯针、眼睑拉钩、3-0~5-0线、洗眼壶、盛水器、口腔镜、口腔镊、口腔探针及五官科常用药物。
-
听小骨创伤
概述:直接或间接外伤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一开始就超过50dB,或在伤后6周仍存在气骨导差大于40dB的传导性耳聋,也应考虑到听骨脱位或骨折的可能。2.对听小骨的直接损伤①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造成意外的鼓膜穿孔和听小骨损伤;②为分泌性中耳炎安插通气管时位置过于偏后,可造成砧骨脱位;
-
升气散
《普济方》卷五十五:组成:川芎、白芷、香附、紫苏叶、陈皮、菖蒲、当归、防风、甘草各等分。主治:气不升降,九窍闭塞,耳痛肿聋,耵聍底耳脓出。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葱,水煎,食后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臭汗
足臭亦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小汗腺分泌旺盛,若塑胶底鞋、靴,汗液不易挥发,足部湿热易滋生真菌、细菌、被分解后产生不饱和的脂肪酸,发出臭味,亦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局部性臭汗症是由于大汗腺分泌功能异常,青春期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中包含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致的臭味。
-
大汗腺癌
顶泌腺癌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肿瘤科皮肤肿瘤皮肤附属器肿瘤ICD号:C44病因:大汗腺癌病因尚不明。分化好的大汗腺癌中核不典型性和侵袭性的程度有限,有充分发育的腺腔,腔呈囊性和分枝,瘤细胞胞浆呈强酸性,至少在某些部位有大汗腺典型的断头分泌证据。预后:有些患者亦可由于广泛转移而致死。
-
导管状顶泌汗腺腺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导管状顶泌汁腺腺瘤极罕见,好发于顶泌汗腺分布区,例如肛周和腋窝,也见于体表其它部位,肿瘤表现为结节。腔细胞形成乳头状突起伸人管腔内,有时很明显,类似于顶泌汗腺癌。相关出处:《内科学第五版》、《外科学第五版》、《儿科学第六版》、《内科学第六版》
-
传导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又称传音性聋。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而发生障碍。如外耳道先天性闭锁、耵聍、异物、炎症及肿瘤等;鼓膜的疾病,如鼓膜破裂、穿孔;中耳的畸形、炎症、外伤及肿物等。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外耳或中耳畸形可行成型术,中耳炎所引起的可行鼓室成型术等。
-
鼓膜外伤
概述:鼓膜外伤(injuryoftympanicmembrane)常因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所致。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鼻涕,以防来自鼻咽的感染。爆震伤除引起鼓膜破裂外,还可由于镫骨强烈运动而致内耳受损,出现眩晕、恶心或混合性聋。若有水样液流出,示有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耳漏。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
-
灌耳地龙汁
处方:地龙(湿者)5-7条。制法:捣取汁。功能主治:耵聍塞耳聋,强坚挑不可得出者。用法用量:数数灌之。轻挑自出。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