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爪风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相关药品:阿莫罗芬、环吡酮、环吡酮氨、醋酸、水杨酸、尿素、尿素软膏、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冰醋酸溶液、碘酊、乳酸软膏、苯甲酸、复方苯甲酸软膏
-
油灰指甲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相关药品:阿莫罗芬、环吡酮、环吡酮氨、醋酸、水杨酸、尿素、尿素软膏、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冰醋酸溶液、碘酊、乳酸软膏、苯甲酸、复方苯甲酸软膏
-
甲真菌病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相关药品:阿莫罗芬、环吡酮、环吡酮氨、醋酸、水杨酸、尿素、尿素软膏、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冰醋酸溶液、碘酊、乳酸软膏、苯甲酸、复方苯甲酸软膏
-
灰指甲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③局麻下手术拔甲,必要时可用凡士林纱布包扎伤口,1周后先涂3%水杨酸软膏,以后逐渐增高浓度,最后用复方苯甲酸软软膏和碘酊交替外搽,直至新甲长出为止。
-
耳真菌病
概述: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耳真菌病的治疗: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
耳癣
概述: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耳真菌病的治疗: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
真菌性外耳炎
概述: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这类感染又称耳癣,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青样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等。耳真菌病的治疗:1.耳廓癣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
-
抗真菌药
概述及分类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和深部感染两类。前者常由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发病率高,治疗药物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或局部应用的咪康唑和克霉唑。病例抗真菌药联合小量皮质类固醇及抗生素治疗脓癣86例脓癣为皮肤癣菌特别是亲动物的皮肤癣菌所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泼尼松:成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