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菌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òu bāo jun1

2 出處

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3 拼音名

Dòu Bāo Jūn

4 別名

酸醬菌、馬屁包、色豆馬勃牛眼睛、豆苞菇、豆包

5 來源

藥材基源:爲硬馬勃真菌彩色豆馬勃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Cokeret Couch [Lycoperdon capitatum Gmelin.;Scleroderma tinctori-um(Mich.)Pers.]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去雜質,曬乾

6 形態

子實體不規則球形,徑2.5-12cm。基部具一狹縮的柄。全株土黃色,淡赭鏽色。包被膜質易破裂。孢體內部充滿豆米狀顆粒,堅硬,直徑1-4mm,埋於黑色膠狀物質中,初呈檸檬黃色,後呈褐色,內藏孢子孢子球形,褐色,密佈小刺,直徑8-10μm。

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曠野土上或林下。爲外生菌根菌。夏、秋季習見。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西藏等地。

8 性狀

性狀鑑別 子實體不規則扁球形,直徑2.5-11cm,基部收縮成柄狀。柄長1.5-5cm,直徑約3.5cm。包被淡鏽色至青褐色,光滑,上部成片狀剝落,膜質,易碎。孢體黑色或暗褐色,充滿無數小包小包呈不規扁多角形,黃色至褐色,外露後顯粉性。

9 化學成份

子實體含有萘型枕酸衍生物(naphthalenoid pulvinic acid derivative), 脂肪酸(fatty acid ),麥角甾醇過氧化物(ergostrol peroxide),豆包菌甾醇(pisosterol),22ξ-乙酰氧基-3β,23ξ-dihydroxy-24(28)Z-亞乙基-8-羊毛甾烯[22ξ-acetoxy-3β,23ξ-dihydroxy-24(28)Z-ethylidenelanost-8-ene],22ξ-乙酰氧基-3β,23ξ-二羥基-24-亞甲基-8-羊毛甾烯(22ξ-acetoxy-3β,23ξ-dihy-droxy-24-methylenelanost-8-ene).

10 性味

辛;性平

11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消腫。主胃及食管出血外傷出血凍瘡流水,流膿。

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13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辛、性平。有消腫、止血功能。用於消化道出血凍瘡流水、外傷出血等證。

14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豆包菌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