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痛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à fù tòng

2 英文參考

upper abdominal pai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大腹痛爲病證名,指臍以上腹部疼痛[1]。《醫學從衆錄·心痛續論》:“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邪。”《證治匯補》:“腹痛乃脾家受病,或受有形而痛,或受無形而痛。蓋暴傷飲食,則胃脘先痛而後入腹;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後入腹;血積上焦脾火燻蒸,則痛從腹而攻上;血積下部,胃氣下陷,則痛從腹而下墜。傷於寒者,痛無間斷,得熱則緩;傷於熱者,痛作有時,得寒則減;因飢而痛者,過飢即痛,得食則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則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爲痰鬱中焦;痞悶腹痛,爲氣搏中州。火痛,腸內雷鳴,衝斥無定,痛處覺熱,心煩口渴蟲痛,肚大青筋,飢即咬齧,痛必吐水,痛定能食;氣虛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淺;血虛痛者,痛如芒刺,牽引不寧。”又:“凡痛多屬血澀氣滯,宜甘以緩之,寒宜辛溫消散,熱宜苦寒清解,虛宜甘溫調理,實宜辛寒推蕩。”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