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竹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ì zhú yè

2 拼音名

Cì Zhú Yè

3 來源

藥材基源:爲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隨採隨用。

4 形態

高大竹類。竿高15-24m,直徑8-15cm,尾梢略彎;節間長20-26cm,常光滑無毛,惟其基部1、2節常於節下環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處稍突起,解籜後在其籜環上暫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節上即開始,竿下部的爲高大竹類。竿高15-24cm,直徑8-15cm,尾梢略彎;節間長20-26cm,常光滑無毛,惟其基部1、2節常於節下環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處稍突起,解籜後在其籜環上暫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節上即開始,竿下部的爲單技,向下彎供,其上的小枝多短縮爲硬刺,且相互交織而成密刺叢,竿中上部分枝爲3至數枚叢生。籜鞘遲落,革質,近底緣處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籜耳近相等,長圓形至倒卵形,有波狀皺褶,腹面密被糙硬毛,邊緣具繸毛;像舌高3-5mm,邊緣齒裂並被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卵形。葉鞘近無毛,邊緣一側被短纖毛;耳葉不甚發達,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數條波曲狀或勁直的繸毛;葉舌高約0.5mm,先端斜截形,全線,被極短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7-17cm,寬12-16m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假小穗線狀披外形,長達4cm,單生或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先出葉先端鈍,脊上密被短纖毛;具芽胞片3-5片,狹三角形或近卵形,無毛;小穗含兩性小花6-12朵;小穗軸節間長2-4mm,遠離內稃的一面圓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則扁平而無毛,先端被短纖毛;穎常缺;外稃卵狀長圓形,長5-9.5mm,先端鈍急尖,多脈;內停通常稍長於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3-5脈;鱗被3,不相等,倒卵形,長約1.4mm,邊緣密生纖毛;花絲分離花葯先端鈍;子房狹窄,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細長,被短硬毛,柱頭3分,羽毛狀。筍期5-6月,花期8-12月。

5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南、西南諸地。亦有栽培。

6 性味

甘;涼

7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止血。主小兒風感冒高熱尿路感染鼻衄

8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9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