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臨牀路徑(2019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19年12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有關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19〕933號)印發,供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3 發佈通知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有關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的通知
國衛辦醫函〔2019〕93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爲進一步推進臨牀路徑管理工作,規範臨牀診療行爲,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我委組織對19個學科有關病種的臨牀路徑進行了修訂,形成了224個病種臨牀路徑(2019年版)。現印發給你們(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醫政醫管欄目下載),供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參考使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19年12月29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4.1 一、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鼻腔鼻竇惡性腫瘤(ICD-10:C30.0/C31)。
行經鼻外上頜竇切開術、額竇切開術和切除術、其他鼻竇切開術、鼻竇切除術、上頜骨部分切除伴植骨術、上頜骨部分切除術、上頜骨部分切除伴假體置入術、上頜骨全切除術(ICD-9-CM-3:22.3/22.4/22.5/22.6/76.3901/76.3902/76.3904/76.4502)。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狀:鼻塞、涕中帶血以及頭痛等腫瘤累及相鄰結構引起的症狀。
3.輔助檢查:內鏡和增強CT加增強MRI檢查病變。
4.1.3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和《臨牀技術操作規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年)。
1.鼻內鏡下鼻腔鼻竇腫瘤切除:侷限於鼻腔篩竇的腫瘤,評估可以經鼻內鏡下徹底切除者。
2.鼻側切開術適應證:原發於鼻腔、上頜竇、篩竇和蝶竇惡性腫瘤,已經病理診斷,臨牀認爲需要行鼻側切開術。
3.上頜骨切除術適應證:原發於上頜竇或鼻腔、鼻竇的惡性腫瘤,已經病理診斷,臨牀認爲需要行上頜骨部分或全切除術。
4.顱面聯合手術:累及顱底及顱內的腫瘤可採用顱面聯合手術。
5.眶內容物切除術:根據腫瘤侵犯眶內情況而定。
4.1.4 (四)標準住院日≤12天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C30.0/C31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1.6 (六)術前準備≤3天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
(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5)鼻內鏡檢查。
(6)增強CT和增強MRI。
(1)輸血準備。
(3)如行上頜骨切除術可預製齶護板式牙託(贗復體)。
4.1.7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4.1.8 (八)手術日爲入院後4天內
2.手術:見“(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3.手術中體內固定物:可選擇。
5.輸血:視術中情況而定。
4.1.9 (九)術後住院恢復:
非一期修復和非顱面聯合手術者5~8天;顱面聯合手術和一期修復者術後可10~12天出院
1.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15〕43號)合理選用抗菌藥物24~48小時,顱面聯合手術後可酌情延長應用時間。
4.1.10 (十)出院標準
2.無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
4.1.11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術中、術後出現併發症(如切口瘻等),需要特殊診斷治療措施,延長住院時間。
2.伴有影響本病治療效果的合併症,如肺栓塞等,需要採取進一步檢查和診斷,延長住院時間。
4.2 二、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鼻腔鼻竇惡性腫瘤(ICD-10:C30.0/C31)
行經鼻外上頜竇切開術、額竇切開術和切除術、其他鼻竇切開術、鼻竇切除術、上頜骨部分切除伴植骨術、上頜骨部分切除術、上頜骨部分切除伴假體置入術、上頜骨全切除術(ICD-9-CM-3:22.3/22.4/22.5/22.6/76.3901/76.3902/76.3904/76.4502)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2天
時間 | 住院第1天 | 住院第2天 | 住院第3~4天 (手術日)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 完成病歷書寫 □ 初步確定手術方式和日期 |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術前準備與術前評估 □ 根據檢查結果等,進行術前討論,確定手術方案 □ 完成必要的相關科室會診 | □ 手術 □ 術者完成手術記錄 □ 上級醫師查房 |
重 要 醫 囑 | 長期醫囑: □ 耳鼻喉科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普食 臨時醫囑: □ 血常規、尿常規 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 鼻內鏡檢查 □ 增強CT或MRI □ 輸血準備(根據手術情況) | 長期醫囑 □ 耳鼻咽喉科護理常規 □ 二級護理 □ 普食 □ 患者既往基礎用藥 臨時醫囑: □ 術前醫囑:明日全身麻醉下行鼻側切開手術或上頜骨全切除術(眶內容物切除術)* □ 術前禁食、禁水 □ 術前抗菌藥物 □ 術前準備 □ 口腔科會診製作齶護板式牙託(贗復體)(上頜骨切除術) □ 其他特殊醫囑 | 長期醫囑 □ 全麻術後常規護理 鼻側切開手術或上頜骨全切除術(眶內容物切除術)*術後常規護理 □ 一級護理 □ 流質飲食 □ 抗菌藥物 □ 其他特殊醫囑 臨時醫囑: □ 酌情心電監護 □ 酌情吸氧 □ 其他特殊醫囑 |
主要護理 工作 | □ 入院護理評估 | □ 宣教、備皮等術前準備 □ 手術前物品準備 □ 手術前心理護理 | □ 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術後心理與生活護理 |
病情變異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
簽名 |
*:實際操作時需明確寫出具體的術式
時間 | 住院第4~9天 (術後第1~6天) | 住院第10~12天 (出院日) |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 □ 上級醫師查房 □ 住院醫師完成常規病歷書寫 □ 注意病情變化 | □ 完成出院記錄、出院證明書 |
重 要 醫 囑 | 長期醫囑: □ 一級或二級護理 □ 流質飲食 □ 抗菌藥 □ 其他特殊醫囑 臨時醫囑: □ 換藥 □ 其他特殊醫囑 | 出院醫囑: □ 出院帶藥 □ 門診隨診 |
主要護理 工作 | □ 隨時觀察患者情況 □ 術後心理與生活護理 | □ 指導患者辦理出院手續 □ 指導術後牙託護理 □ 指導術後隨訪時間 |
病情變異記錄 | □無 □有,原因: 1. 2. | □無 □有,原因: 1. 2. |
護士 簽名 |
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