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蘭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èi mǔ lán

2 《*辭典》:貝母蘭

2.1 出處

《雲南中草藥選》

2.2 拼音名

Bèi Mǔ Lán

2.3 別名

止血果(《文山中草藥》),石巴蕉、對葉果、果上葉(《雲南中草藥選》),小綠芨(《全展選編·外科》)。

2.4 來源

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全草。全年可採。

2.5 形態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30釐米。氣生根鬚狀,淺黃褐色。莖橫走,分節,呈竹鞭狀,節上生球狀假鱗莖,肉質,卵形,有棱,直徑15~30毫米,綠色,光滑無毛。每一假鱗莖頂端生葉兩片,革質,厚而脆,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5釐米,寬2~3釐米,全緣,兩面平滑無毛。總狀花序頂生;花梗上有數枚鞘狀苞片;花白色,直徑約3釐米,左右對稱,脣瓣上有黃斑。果長橢圓形,長約2釐米,具三棱種子細小,黃色,鋸屑狀。花期春季。

2.6 生境分佈

生於雜木林中陰溼的岩石上或附生於樹幹上。分佈雲南,貴州等地。

2.7 性味

辛甘,涼。

①《文山中草藥》:"味辛麻,性涼。"

②《雲南中草藥選》:"甘淡,涼。"

2.8 功能主治

清熱止咳止血定痛,接骨。治支氣管炎,感冒骨折,軟組織挫傷

①《文山中草藥》:"止血,定痛。治外傷出血。"

②《雲南中草藥選》:"接骨,續筋,清熱,止咳。"

③《貴州藥植目錄》:"清熱潤燥生津止咳。"

2.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爛或研末敷。

2.10 附方

①治支氣管炎,感冒:每用全株五錢至一兩,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②治軟組織挫傷貝母蘭鱗莖的乾粉調敷或鮮品適量搗爛外敷。(《雲南中草藥選》)

③治骨折小綠芨100克,鳳尾草1克。兩藥全草搗爛,先行骨折復位,小夾板固定,然後將上藥敷於骨折處。如系開放性骨折,加滿山香根粉撒於傷口,再敷藥。每日或隔日換藥一次。(《全展選編·外科》)

④治外傷出血鮮貝母蘭適量搗爛,敷於創面或用乾粉撒於創麪包扎。(《文山中草藥》)

2.11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