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除溼 中藥材 消腫止痛 中醫學 中藥中毒 發汗 舒筋活絡 中藥學
bāo gōng téng
包公藤爲中藥名,出自廣州軍區空軍衛生部《常用中草藥手冊》,爲廣州軍區空軍衛生部《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的丁公藤之別名[1]。
包公藤[2]。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anth.的藤莖[2]。分佈廣東、廣西、雲南[2]。
辛,溫,有毒[2]。
功在發汗,祛風勝溼,舒筋活絡,消腫止痛[2]。主治風溼痹痛,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跌打腫痛,坐骨神經痛[2]。
內服:水煎或水酒各半煎,3~6g[2]。外用:浸酒局部塗擦[2]。
內服過量中毒,則產生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等症[2]。孕婦忌服[2]。
含有效成分東莨菪素、東莨菪苷及包公藤甲素[2]。
東莨菪素、東莨菪苷有抗炎、消腫作用[2]。包公藤甲素有縮瞳及降低眼壓作用,還可收縮支氣管平滑肌,增強心縮力[2]。丁公藤還可刺激免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