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癩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ái lài

2 英文參考

tuberculoid lepros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白癩爲病證名[1]麻風病的一種類型[1]。見《諸病源候論》卷二。《諸病源候論》卷二:“凡癩病,語聲嘶破,目視不明,四肢頑痹支節火燃,心裏懊熱,手腳俱緩,……手足隱疹起,往往正白在肉裏,鼻有息肉,目生白珠,當瞳子,視物無所見。此名白癩。”由於惡風侵襲皮膚血分之間,鬱遏化火,耗傷血液而成;或接觸傳染而得[1]。初起皮色逐漸變白,四肢頑木,肢節發熱,手足無力,患部肌肉如針刺樣作痛;或聲音嘶啞,兩眼視物不清[1]。內服白花蛇散[1]便祕者先服醉仙散,次服遙天再造散。相當於結核麻風[1]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