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桿菌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ái hóu bàng gǎn jūn

2 英文參考

diphtheria bacillus

3 註解

白喉棒桿菌棒桿菌屬的一個種。最初由克列布( E. Klebs)所發現,1883年洛弗勒(F.A.J.Lffler)分離出純菌。該菌可產生外毒素外毒素是由分子量63,000的單一肽組成的蛋白質;土撥鼠實驗的致死量爲10-7克。用溫的蛋白酶處理,即被分成分子量爲24,000的N末端的A片段和分子量爲38,000的C末端的B片段。A片段具有起毒素作用的活性部分;B片段具有識別靶細胞的部分。其毒素作用的機制是由於在於通過將肽鍵延長因子 EF-2進行 ADP核糖基化而使其失活,阻抑了蛋白質的合成。它具有很高的抗原性(E.A.von Behring,北里柴三郎),現正繼續研究它與抗毒素反應。爲了了解毒病原性及希克氏(Schick)反應的一些免疫情況,正在通過實驗對來自母體免疫及其消失(出生後約三年)進行着研究。免疫使用類毒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