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P
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缩写ADP。即腺苷的5′-焦磷酸酯,在各种生化反应中由ATP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通过腺苷酸激酶能可逆地转变为ATP和腺酸。
-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高能化合物的放能水解作用或与基团转移相偶联的ATP合成作用。不包括光合磷酸化或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ATP生成过程。例如:糖酵解途径中产生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甘油酸-1,3-二磷酸和烯醇式磷酸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生成ATP。
-
腺苷激酶
腺苷激酶adenosinekinase为核苷激酶的一种。可催化腺苷为ATP磷酸化生成5′-腺苷酸和ADP反应的酶,EC2.7.1.20。存在于肝脏、肾脏、酵母等,反应需Mg2或Mn2。已知其它的嘌呤碱基、嘧啶碱基、以及黄素、烟酰胺核苷、硫胺素等也有由核苷形成核苷酸的同类酶。
-
腺嘌呤核苷
腺嘌呤核苷是由嘌呤碱基与戊糖C1'处的半缩醛羟基通过9位的β-氮甙键缩合而成的一种核苷。含于RNA和许多辅酶的成分中。与磷酸结合形成核苷酸(AMP,ADP,ATP等),参与重要的生物体反应。腺嘌呤核苷中糖基5'处的羟基与磷酸结合成腺嘌呤核苷酸(AMP),AMP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
-
腺苷
腺嘌呤核苷是由嘌呤碱基与戊糖C1'处的半缩醛羟基通过9位的β-氮甙键缩合而成的一种核苷。含于RNA和许多辅酶的成分中。与磷酸结合形成核苷酸(AMP,ADP,ATP等),参与重要的生物体反应。腺嘌呤核苷中糖基5'处的羟基与磷酸结合成腺嘌呤核苷酸(AMP),AMP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
-
细菌视紫红质
细菌视紫红质是嗜盐性细菌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halo-bium)的紫膜中存在的色素蛋白。明适应型细菌视紫红质在光的激发下,与视紫红质不同,在一般温度下并不褪色,经过几个中间体再回到原来的全反式型,反复进行同样的光反应循环。伴随光反应循环的进行,氢离子穿越膜向一个方向运输。
-
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是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见氧化磷酸化)机理的一种假说,1961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切尔(P.Mitchell)提出。他认为电子传递链像一个质子泵,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可促使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位到线粒体内膜外膜间空间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即线粒体外侧的H浓度大于内侧并蕴藏了能量。
-
半乳糖激酶
半乳糖激酶是催化半乳糖ATP→半乳糖-1-磷酸ADP的酶,可为Mg2(或Mn2)所激活。发现于应半乳糖的酵母和其他微生物以及动物组织(肝脏、肠、脑等)中。EC2.7.1.6。
-
高能磷酸化合物
机体内有许多磷酸化合物如ATP,3—磷酸甘油酸,氨甲酰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等,它们的磷酸基团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这类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水解生成ADP及无机磷酸时,可释放自由能7.3千卡(30.52千焦)。高能键用“~”
-
腺苷二磷酸
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缩写ADP。即腺苷的5′-焦磷酸酯,在各种生化反应中由ATP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通过腺苷酸激酶能可逆地转变为ATP和腺酸。
-
白喉棒杆菌
白喉棒杆菌是棒杆菌属的一个种。该菌可产生外毒素。B片段具有识别靶细胞的部分。其毒素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在于通过将肽键延长因子EF-2进行ADP核糖基化而使其失活,阻抑了蛋白质的合成。为了了解毒素病原性及希克氏(Schick)反应的一些免疫情况,正在通过实验对来自母体的免疫及其消失(出生后约三年)进行着研究。
-
颉颃抑制
颉颃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指酶反应的一种抑制方式。例如:这里为ADP所抑制,但对ATP是颉颃抑制的,对肌酸是非颉颃抑制。实际上这种颉颃抑制是由与底物或辅酶结构相类似的抑制剂(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以及其它代谢颉颃物质的作用等)所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