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毒素
菌体向培养基中放出的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也有例外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根据目前进行研究的结果,认为这种毒素都是蛋白质,并且毒性极强。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
-
毒素
毒素(Toxin)分为细菌的内毒素(Endotoxin)及细菌的外毒素(Exotoxin)。Endotoxin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外层,其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和细胞壁牢固结合,常于菌细胞裂解后才释放出来。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脂多糖,脂多糖按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分为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
-
类毒素
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后使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类毒素也可与死疫苗混合制成联合疫苗。还可用来免疫动物,再从动物血液中提取含抗毒素的血清,将此抗血清注入人体后,可使人体通过被动免疫的方式,立即获得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
-
免疫毒素
immunotoxin又称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来自动植物或细菌的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这种抗体的抗毒素血清。机体经感染某种传染病或被注射外毒素时即能产生。通常制备系以外毒素注射于马体,使马产生免疫毒素,然后取其血清加工提纯即得(血清不提纯也可直接应用)。被用于把高效药剂送到特定的区域,特别是送入癌细胞。
-
机体抗毒性免疫
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
-
细菌毒素
细菌毒素是指细菌产生的毒素。细菌可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均为菌体外毒素。而菌体内毒素,其化学主体是来自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体,赤痢杆菌、霍乱弧菌及绿脓杆菌等的毒素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是棒状菌群的1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与分枝杆菌属、奴卡氏菌属和放线菌属相似,有交叉反应。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生化反应特性分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3型的产毒株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还有一些生物学特性与白喉杆菌类似的细菌,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
-
白喉棒状杆菌
菌体大小(0.3~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特点和生化反应特性分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3型的产毒株对人类均有致病作用。患者可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霉素等治疗。还有一些生物学特性与白喉杆菌类似的细菌,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常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结膜、外阴中以及皮肤的表面。
-
坏死
坏死是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与机体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体死亡是指心跳、呼吸停止,并进入不可恢复的状态,机体死亡后一段时间内机体的许多组织仍然存活,所以从刚死的机体上取下的器官、组织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或组织培养。在低温条件下,组织的新陈代谢低,对缺血的耐受性就强。
-
白喉棒杆菌
白喉棒杆菌是棒杆菌属的一个种。该菌可产生外毒素。B片段具有识别靶细胞的部分。其毒素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在于通过将肽键延长因子EF-2进行ADP核糖基化而使其失活,阻抑了蛋白质的合成。为了了解毒素病原性及希克氏(Schick)反应的一些免疫情况,正在通过实验对来自母体的免疫及其消失(出生后约三年)进行着研究。
-
抗毒素
概述抗毒素是一类含有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品。是将类毒素或毒素给马或其他大动物注射,使动物血清内产生大量抗体,然后将含有抗体的动物血清精制浓缩而成的,如破伤风抗毒素、肉毒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及蛇毒抗毒素等。注意事项应用抗毒素血清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时需注意:要早期使用、足量注射,并应注意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
-
绿脓杆菌外毒素A
绿脓杆菌外毒素A可以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早期对绿脓杆菌外毒素A所做的基础研究,对于它的构造与各部功能之间的关系已有了清楚的了解。针对肝癌细胞的治疗方面,利用绿脓杆菌外毒素A能够携带蛋白质或DNA进入细胞中的特殊功能,可以开发出极佳的基因治疗工具或蛋白质治疗药物。
-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向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使机体自己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人工接种后需经1~4周诱导期方可产生;但维持时间较长,可半年到数年不等,主要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制剂大部分用病原微生物制成,称为疫苗。也可用细菌外毒素脱毒制成,称为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