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常山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ái cháng shān

2 《*辭典》:白常山

2.1 出處

李承祜《藥用植物學

2.2 拼音名

Bái Chánɡ Shān

2.3 來源

茜草科植物玉葉金花或展枝玉葉金花的根。8~10月採挖,曬乾

2.4 形態

玉葉金花又名:鵝兒花。

常綠蔓狀小灌木,高可達5米。小枝披柔毛。單葉對生,具短柄;葉膜質或薄紙質,卵狀矩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8釐米,寬2~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平截或稍偏斜,上面深綠色,有稀疏白柔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白柔毛;葉脈背面隆起;托葉2深裂,披針形至線形。傘房花序頂生;萼5深裂,裂片線形,密被白色柔毛,往往有1~2枚擴大成葉狀,廣卵形或圓形,長3.5釐米,白色;花冠金黃色,漏斗狀,長2~3釐米,先端5裂,裂片卵圓形;雄蕊5;雌蕊1,柱頭2歧。漿果球形,烏紫色,徑約7~8毫米。花期初夏。

生於山坡、林地。分佈四川、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地。

本植物的莖葉亦作山甘草用。詳"山甘草"條。

②展枝玉葉金花

落葉小灌木,高約1米左右。根深棕色,有惡臭。莖灰白色,皮孔橢圓形,棕色,大小不一,稍微突起,幼枝有毛。單葉對生,少數輪生;長橢圓形,長約7.5~11釐米,寬約4~5釐米,先端急尖,全緣,羽狀脈,側脈6~8對,不直達邊緣而向前彎斜,兩側脈間部分向上面隆起,因此全葉呈高低不平的形狀,上面深綠色光滑,下面綠白色,有短毛;頂部嫩葉的基部帶紫色;葉柄長約1釐米。復聚傘花序頂生,花黃色,萼片5裂;花冠漏斗狀,筒部長,外被絹絲狀毛,喉部亦有毛,上部較闊,裂片5擴展,卵圓形,先端尖,在芽內爲鑷合狀;雄蕊5;子房下位,2室,柱頭2,線形。漿果。種子多數,小而有棱角。花期夏季。

分佈四川、湖北、雲南等地。

2.5 性狀

乾燥主根大多粗直而長,或作不規則彎曲;側根多數,並有無數細根,表面灰棕色,具不規則縱橫裂紋;皮部厚,新鮮時易剝離,內側光滑,富有粘質。外形極似常山,但斷面爲白心,與常山之斷面爲黃白色者不同。 產四川、廣西、福建等地。

2.6 炮製

以水潤透,切片曬乾薑汁炒焦用。

2.7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有毒。"

2.8 功能主治

藥用植物學》:"治瘧。"

2.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

2.10 附方

瘧疾寒熱白常山、散寒草、烏梅牛膝野煙藿香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2.11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