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結節和鞍隔腦膜瘤

腫瘤科 神經外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ān jié jiē hé ān gé nǎo mó liú

3 疾病概述

發生率約佔顱內腦膜瘤的5%,鞍結節腦膜瘤的附着點在鞍結節,由蝶鞍的前上方長出,與從鞍內長出的垂體瘤以及從鞍上長出的顱咽管瘤不同,症狀也有差別。鞍隔腦膜瘤起源於鞍隔,與垂體瘤顱咽管瘤症狀相似,其發生率約佔鞍結節腦膜瘤的1/10~1/8。

症狀:癲癎發作,骨性凸出或顱骨缺損

4 疾病描述

發生率約佔顱內腦膜瘤的5%,鞍結節腦膜瘤的附着點在鞍結節,由蝶鞍的前上方長出,與從鞍內長出的垂體瘤以及從鞍上長出的顱咽管瘤不同,症狀也有差別。鞍隔腦膜瘤起源於鞍隔,與垂體瘤顱咽管瘤症狀相似,其發生率約佔鞍結節腦膜瘤的1/10~1/8。

鞍結節腦膜瘤的發展過程可分爲四個時期。①初期和症狀前期,由於腫瘤的體積較小,無症狀表現。②當腫瘤體積增大壓迫視神經視交叉時可有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由於腫瘤的位置偏於一側,視覺症狀往往不象垂體瘤的雙顳側偏那樣典型。由於視覺通路先受壓,故垂體功能不足較視神經症狀出現晚些。③腫瘤繼續增大壓迫其他結構時,可出現尿崩症嗜睡(下視丘)、眼肌麻痹(海綿竇或眶上裂)、鉤回發作(顳葉前內部)、不全偏癱(顳葉深部的內囊或大腦腳)、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第三腦室阻塞)等。④最後視覺通路受壓嚴重,視力完全喪失,顱內壓增高明顯,甚至引起明顯的腦幹受損症狀。鞍隔腦膜瘤因較容易壓迫下視丘,尿崩症狀出現較早。

5 症狀體徵

癲癎發作,骨性凸出或顱骨缺損

6 疾病病因

發病原因不清楚。

7 病理生理

病機制不是很清楚。

8 診斷檢查

診斷

1.病史  詢問顱內高壓和神經症狀,注意有無癲癎發作,瞭解癲癎發作前、發作時和發作後的情況。

2.體檢  注意檢查神經系統陽性體徵,檢查頭頂部有無骨性凸出或顱骨缺損

3.顱骨X線平片  陽性所見有:①腫瘤局部顱骨內板骨質增生內外板均有增生時可有骨性突出,少數可有顱板破壞。②腫瘤血供豐富者可見增粗和迂曲的血管壓跡引向骨質增生或破壞區。③顱內壓增高顱骨改變。④有時可見腫瘤鈣化和鈣化的松果體移位。

4.腦血管造影  主要用於瞭解腫瘤的血供來源以及與周圍重要血管間的關係。

5.CT和MRI掃描  可確定腫瘤的部位和大小,絕大多數可作出定性診斷。CT掃描示邊界清晰的均勻高密度影,增強後顯著。少數呈混合密度或低密度改變。MRI見腫瘤多數呈等信號,增強後明顯強化

9 治療方案

可採用翼點入路、前縱裂額底入路(矢狀竇結紮切斷)或額顳骨瓣入路。鞍結節腦膜瘤多可全切除、鞍隔腦膜瘤全切除較困難,應注意保護視神經、頸內動脈下丘腦功能

10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預防方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