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火罐法(fire cupping)是利用点火燃烧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的拔罐疗法[1]。该发利用负压,造成局部充血、郁血来治疗疾病[2]。所用的火源,以往多采用小纸条点火,称投火法[2]。如《本草纲目拾遗》载:“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近代多用酒精点火[2]。以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一转,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称闪火法[2]。
5 火罐法的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和部位选用大小不同的罐子,罐口边缘必须圆滑。治疗部位毛发较多时,应涂凡士林。操作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贴棉法等,根据病情选用适宜方法。治疗结束,一手持罐,另一手轻压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取下罐子。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10~20min,隔日或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5.1 闪火法
闪火法(fire twinkling method flash-fire cupping)是将95%酒精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扣下的火罐法[2]。此法适用于各部位,可拔留罐、闪罐、走罐等,临床最常用[3]。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4]。
操作方法是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倾斜,另一手用棉棒(将棉花卷于铁丝棒上)或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5]。操作时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燃烧时滴下;也不要使蘸有酒精的棉球碰触罐口燃着,烫伤皮肤[5]。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5]。
5.2 投火法
用小纸片(最好用带蜡油的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待火旺而纸片尚未烧尽时,迅速将火罐的罐口罩合在拟拔的穴位或皮肤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5]。应用此法时,须注意不要将火罐烧得发烫,且动作要快,防止烫伤皮肤[5]。
5.3 架火法
架火法(fire throwing method alcohol fire-separated cupping)是将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直径要小于罐口),置于施术部位,然后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盖或酒盅内,用火将酒精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的火罐法[5]。此法不易烫伤皮肤,适宜肌肉丰厚而平坦部位拔留罐排罐[5]。
操作方法是将直径小于罐口的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胶木瓶盖、小酒盅、薄小面饼、中药饮片(据病情而选)等,置于施术部位,然后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盖或酒盅内,用火将酒精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5][5]。在应用时扣罩要准确,不要将燃烧着的点火架碰翻[5]。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6]。
5.4 滴酒法
滴酒法(alcohol fire method alcohol fire cupping)是用95%的酒精滴入罐内1~3滴,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下的火罐法[6]。滴酒法的操作方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7]。一般留罐5~15分钟,待拔罐部位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7]。注意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
5.5 贴棉法
贴棉法(burning cotton method cotton fire cupping)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点燃后,迅速扣在施术部位的火罐法[7]。
贴棉法的操作方法是用直径约1~2cm的薄脱脂棉片一块,略蘸酒精后贴于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8][9][9]。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9]。此法亦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9]。
6 注意事项
1.棉棒蘸取乙醇不宜过多,以免乙醇滴落。燃烧时,勿将罐口边缘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不宜在骨突部、瘢痕、心脏部位拔罐治疗。局部淤血斑明显时,一般不宜在原部位重复拔罐。
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2.
- ^ [3] 魏睦新,仲远明.中医针灸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6.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9.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0.
-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5.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