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跟骨前部截骨术用于松弛性扁平足的手术治疗。 松弛性扁平足又称可屈性扁平足或柔韧性扁平足,其特点是在负重时足内侧纵弓消失,不负重时纵弓可恢复至正常位置。此外,还可有距骨头向足内侧和跖侧突出、前足在距舟和跟骰关节平面外展、足跟外翻和跟腱短缩等表现。
治疗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用足弓垫或穿着矫形鞋,加强足部肌肉锻炼等。只有少数松弛性扁平足须手术治疗。对于10岁以上儿童的松弛性扁平足,疼痛症状严重,功能障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方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应以缓解可引起功能障碍的疼痛为目的,并且只有在各种非手术治疗均无效后方可采用,不应仅为美容目的而做手术。手术方法很多,应依据病儿情况而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本节仅介绍较为常用的5种手术。对少数12岁以上年龄的松弛性扁平足,由于骨关节和软组织继发性改变而丧失其可屈性,形成固定性畸形或足部主要关节、韧带广泛严重松弛并伴有明显症状者,应行后足的稳定手术,即三关节融合术。
Evans认为扁平足畸形的足外侧柱短缩,提出在跟骨前部截骨,并用胫骨植骨加长足外侧柱以治疗松弛性扁平足。Anderson和Fowler将跟骨前部截骨术和胫后肌腱推进术联合使用,并用髂骨植骨替代胫骨植骨。在此介绍Anderson和Fowler手术方法。
10 手术步骤
10.1 1.外侧显露及跟骨前部截骨
做一足外侧直线皮肤切口,起自外踝尖下约1.5cm处,向远侧延伸5~6cm,呈直角越过跟骰骨关节。显露和保护腓肠神经及其分支。将腓骨肌腱向跖侧牵开。通过前足与中足的被动外展和内收活动或用一根直针探查以识别跟骰骨关节。于跟骨前部外侧切开骨膜,并将其向背侧跖侧翻开。在跟骨前部于跟骰骨关节后方4~5mm处,用宽约1.2cm骨刀做张开式截骨(图12.27.10.5-1)。骨刀不要凿透跟骨内侧骨皮质,用将跟骨内旋和前足内收的手法使截骨部张开。如有困难,可在跟骨内侧骨皮质钻2~3个小孔,再重复上述手法。
10.2 2.内侧显露切断胫后肌和切开距舟关节
做足内侧纵行略呈弧形皮肤切口,从内踝前下方开始向前至第1跖骨基部。游离胫后肌腱,分离其在舟骨和第1楔骨上的附着点,但要保留其远端止点(图12.27.10.5-2A)。在舟楔关节平面处切断胫后肌腱。横行切开距舟关节囊,由此可以看清该关节的复位情况(图12.27.10.5-2B)。
10.3 3.跟骨前部截骨处楔形骨块植骨
从髂骨取具有双侧皮质骨的楔形植骨块,其宽度约5~8mm,楔形基底向外侧,且背侧较跖侧略宽,将其植入张开的跟骨截骨部,以加长足外侧柱,并矫正前足外展、足跟外翻和距舟关节半脱位(图12.27.10.5-3A~C)。
10.4 4.胫前肌推进
将胫前肌腱移向舟骨跖侧,向远侧推进约2cm,拉紧与远侧断段做侧侧重叠缝合。将距舟关节囊近侧部分向远侧推进拉紧做重叠缝合(图12.27.10.5-4)。
10.5 5.第1楔状骨闭合式截骨
检查前足跖跗关节处旋后畸形是否矫正,如未矫正,可将胫前肌腱向背侧牵开,在第1楔状骨处做闭合式截骨,楔形基底向跖侧,以矫正前足在跖跗关节处的旋后畸形。楔形截骨处用斯氏钉(或克氏针)固定(图12.27.10.5-5A、B)。
10.6 6.按层次缝合切口。
11 术中注意要点
1.跟骨前部截骨为张开性楔形截骨、植入之楔形髂骨块,外侧较内侧厚,背侧较跖侧厚,嵌入截骨部后,可增长足外侧柱,并矫正前足外展、足跟外翻和距舟关节半脱位。最好在手术台上照X线片与术前照片比较,以证实畸形是否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