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附睾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病变,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非特异性感染有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特异性感染最常见者为附睾结核,还有淋病性附睾炎。附睾肿瘤极少见。此外,还有附睾囊肿、输精管绝育术后之附睾郁积症等。上述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有附睾切除术、附睾囊肿切除术及急性附睾炎的附睾减压引流术。
附睾切除术的主要对象是附睾结核,其次为慢性附睾炎及附睾肿瘤(图7.9.8-1)。
12 手术步骤
1.切口 阴囊前外侧纵行切口(图7.9.8-2)。逐层切开阴囊壁直至睾丸鞘膜壁层。分离鞘膜囊将鞘膜囊连同阴囊内容物挤出切口外。
2.探查附睾 切开睾丸鞘膜,显露睾丸、附睾及远端精索。检查附睾病变大小、范围及粘连程度,特别注意与精索血管有无粘连。决定行附睾切除后,先将输精管自精索中游离出来(图7.9.8-3)。
3.游离附睾 先游离附睾体部,用组织钳将附睾体部提起,用小圆刀或剪刀将附睾体从睾丸上游离出来,注意不要损伤邻近的精索血管。再继续向上和向下游离附睾头部和尾部。可从睾丸白膜表面游离,如粘连紧密时,可于附睾的脏层鞘膜表面进行游离,避免损伤精索血管(图7.9.8-4)。
4.切除附睾 整个附睾自睾丸上游离出来之后,于高位切断输精管,附睾即被切下(图7.9.5-5)。睾丸创面用细丝线间断缝合(图7.9.5-6)。
5.处理输精管残端 切断的输精管残端用石碳酸、乙醇及盐水涂拭、再用丝线结扎。若为附睾结核,应将输精管残端经阴囊根部另一皮肤戳口拉出,固定于皮肤上,以免残端引起切口感染(图7.9.8-7)。
6.缝合切口 切除多余的睾丸鞘膜,并翻转缝合。缝合精索外筋膜,以覆盖精索血管。将睾丸放回阴囊内,于切口下缘或从阴囊底部另做一戳口,置入橡皮片引流。阴囊皮肤切口用细丝线作垂直褥式缝合(图7.9.8-8)。
13 术中注意要点
1.附睾结核合并有阴囊窦道者,应环绕窦道口作梭形切口,用丝线将皮瓣向内翻转缝合,以减少窦道污染。
2.术中注意不要损伤精索血管。精索血管在附睾头部内侧进入睾丸,故在剥离附睾头体部时,应紧贴附睾壁进行。
3.附睾结核病变可蔓延至睾丸,按病变范围行部分或全睾切除术。如双侧睾丸均有结核病变,必须注意尽量保留部分睾丸组织。
4.彻底止血。如为附睾结核,经仔细止血后,可不放引流,以免伤口不愈或窦道形成;若术中经彻底止血后,仍有渗血现象,也可放置橡皮片引流。
15 述评
1.出血 多由术中操作粗糙和止血不彻底所致。阴囊内小出血,通过通畅引流或抽出血液、阴囊冷敷及加压等进行治疗。如术后伤口引流物有血液流出或阴囊进行性增大,应拆除缝线,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并放置引流条。
2.感染 多由阴囊皮肤有慢性感染、皮肤清洗不净、消毒不严、术中组织损伤较多,未置引流物或引流不畅,以及术后护理不当等引起。发生感染后,应加强抗感染治疗,局部热敷或其他物理疗法,并保持引流通畅。如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3.阴囊窦道形成 主要由于结核性病变污染伤口,输精管残端未予外置,以及术前术后抗结核治疗不良等因素所致。如有阴囊窦道形成,应加强全身治疗和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再行阴囊窦道切除。
4.睾丸坏死萎缩 主要由于附睾病变致精索与附睾紧密粘连,误将精索内动脉切断结扎,或因大块组织钳夹止血而将精索内动脉结扎引起。如术后睾丸已萎缩,若无并发症,可不予处理;若有感染疼痛等可行睾丸切除。
5.健侧附睾结核形成 主要由于附睾结核病人有明显的前列腺和精囊结核,术中未将健侧输精管结扎。致使结核病变逆行蔓延至健侧附睾。如发生健侧附睾结核,除加强全身治疗和抗结核治疗外,也应考虑将附睾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