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一过性或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CT或MRI)无急性梗死责任病灶[1]。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多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1]。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
4.1 病史及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突发的意识模糊、癫痫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肢体麻木、单瘫、偏瘫、同向偏盲、失语、失用、交叉性黑朦偏瘫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眩晕、晕厥、猝倒、黑朦、复视、视物变形、视野缺损、平衡障碍、球麻痹、遗忘、失认等。常有诱因,每次发作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发作间期不留后遗症状。病史应询问起病急缓,症状的特点,有何诱因,既往有无类似发作,症状持续的时间及发作间期的症状。
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脑、脊髓)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1小时内恢复[1]。
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基本相似[1]。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1]。
4.2 体检发现
发作期体征如上述,发作间期部分病人可有轻偏瘫、眼震、角膜、咽壁和腱反射不对称、调视、辐辏反射障碍等轻微体征。
4.3 辅助检查
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多普勒超声和造影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或不全闭塞,或(和)血流量下降;眼震电图描记椎动脉TIA,在头部过伸转颈后,可有眼震;视觉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见异常;脑电图和血流图波幅可下降。上述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及确诊。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方案
6.1 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
6.2 急性期药物治疗
6.2.1 抗血小板药物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尤其是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1]。
大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首选阿司匹林治疗,推荐剂量为一日75~300mg顿服[1]。
双嘧达莫口服25~100mg,每日3~4次,并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
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仍然频繁发作、高危人群或因消化道症状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时,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75mg,一日1次[1]。
大多数情况均建议以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患者,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
6.2.2 抗凝药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抗凝治疗目前不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规治疗,但心源性栓塞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发心房颤动、瓣膜病变和冠心病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频繁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无效以及高凝状态如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1]。主要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1]。
华法林口服,初始剂量4.5~6.0mg,三天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m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剂量,最初两周隔天或每天监测INR,稳定后定期监测INR[1]。
心房颤动和瓣膜病患者如无禁忌证和合并者应终生口服抗凝药,但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3.0或凝血酶原时间(PT)为正常值的1.5倍[1]。
普通肝素100mg加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速度维持在10~20滴/分内,维持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50~70秒[1]。
或者低分子量肝素(LWM)4000~5000IU,皮下注射,一日2次,疗程7~14天[1]。
注意:使用抗凝剂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1]。
6.2.3 钙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药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1]。尼莫地平口服20~30mg,一日3次[1]。
注意:血压低者、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怀疑大血管狭窄者慎用[1]。
6.3 反复发作者的预防
反复发作者应积极预防,长期服用阿斯匹林(0.1g,1次/d)、潘生丁(50~100mg,3次/d)、塞氯匹啶(0.25g,1次/d)、藻酸双酯钠(100mg 3次/d)及活血化瘀中药。
6.4 手术治疗
7 参考资料
-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