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泄泻

  【概述】

  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塘,甚或泻下如水样,称“产后泄泻”。

  【病因病理】

  产褥期产妇脏腑本虚,牌运未复,如饮食失节或感受寒湿、湿热之邪,均可使脾胃受困,水谷下走肠道而致。也可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劳伤气,运化不健,或脾虚久结伤肾,火不生土所致。

  1.伤食 产后饮食失节,生冷不慎,重伤脾胃,水谷相杂而下。

  2.寒湿 脾虚恶湿,寒湿内盛,水谷下走肠道。

  3.湿热 产后牌运未复,夏秋受邪,暑湿蕴结化热,湿热下注肠道。

  4.脾虚 素体脾虚或产前泄泻未愈,复因产劳伤气,运化不健而致。

  5.肾虚 素体肾虚,产后肾阳更虚,或脾虚久结伤肾,命门火衰不能暖土。

  【诊断要点】

  根据泄泻发生于产褥期进行诊断,须作大便常规检查,并与菌痢或急性肝炎发病前泄泻鉴别。

  【辩证分型】

  1.伤食 产后大便次数增多,粪便臭秽,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不食。苔垢腻,脉滑数。

  2.寒湿 产后腹痛,肠鸣泄泻,纳少胸闷,倦怠乏力。苔白腻,脉濡细。

  3.湿热 产后大便频下,腹痛即泻,便稀臭黄,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薄厚腻,脉数。

  4.脾虚 产后大便次数增多,时溏时干,脘腹满胀,纳谷不佳,神疲倦怠。苔薄白,舌淡,脉缓弱。

  5.肾虚 产后泄泻,脐下作痛,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畏寒,肢冷。苔白舌淡,脉沉退而细。

  【分型治疗】

  1.伤食治法:消食导滞止泻。

  方药:保和九加减。

  焦大枣7枚,煎汤饮服。适用于湿热泄泻。

  2.炮姜炭末 每日3次,每次1.5克,吞服。

  【其它疗法】

  1.针刺足三里、脾俞、大肠俞穴;足三里、内关、风池穴。两组穴交替使用。

  2.灸关元,或足三里、脾俞、大肠俞。

  3.湿热泻:取下脘、合谷、内庭等穴(泻法);寒湿泻:取天枢、气海、中院、大肠俞等穴(泻法);伤食泄:取足三里、胃俞、大肠俞、中脘等穴(泻法);肾虚泻:取命门、关元、百会(灸法)、肾俞、脾俞等穴(补法)。

  【注意事项】

  1.本病多因产褥期间伤食或感受寒湿、湿热之邪,导致脾胃运化失司,食滞湿浊内蕴,下走肠道所致。因而产后调摄甚为重要,应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消化,定时,不宜进食生冷、炒煿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