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格化。
谈起“药名戏”,自然要说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汤显祖21岁中进士,官及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得罪了上司连连遭贬,他向朝廷辞官,以平民身份潜入百姓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一日,汤显祖患病,慕名到邻县婺州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中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黄芪抬头一望,哪知两位妇人的头、面部都是止咳奇药,我何不凑上一包马兜铃,让他热咳气喘一并治好,也落个良医好名。”这段表白惟妙惟肖,富于情趣,可见蒲松龄对中药有很深的研究。
-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开辟糖尿病治疗新路
-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 学习经典的意义
- 瘟疫与中华民俗文化
- 中医药:与瘟疫的千年角力
- 古代医药广告趣话
- 《黄帝内经》书名的文化内涵
- 《针灸大成》与山西的一段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