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医学特色诊疗

  诊病方法

  瑶医的流传是采用师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师傅口授,徒弟通过记忆、领会、随师学习及今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定,因此亦常有师门的不同。但总的说,疾病的诊断是医生通过眼看、耳听、鼻嗅、口问、手摸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方法

  瑶医皆医药相兼,自采自用,不仅用药经验独出心裁,且对药物的应用方法,应用形式也别具一格。

  (一)应用方法

  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药物多为鲜用,即采即用,一般不炮制而直接用于病人,是瑶医用药的特点之一。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是天然药物产地,用鲜药可以就地取材,不需加工、贮藏,同时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所以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庭院有种植草药的习俗。对于有毒性的药物也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炮制,如半夏需按红花银糖菜、扛板归、醉鱼草、见风消、香樟、风箱树、密拱、饿蚂蝗、喷白、小叶买麻藤、七月白、牛皮冻等。

  常用于产妇强身、健体的药用植物:

  益母草、野艾、络石藤、血防藤、水蜡烛等。

  治小儿麻疹不透的植物药:

  饿蚂蝗、密拱、葛麻藤等。

  治骨蒸潮热的植物药:刚鞭木、铁凉伞等。

  瑶族药浴一般采用新鲜植物,平时备干品冬季用。药浴设固定配方,常取3~7种药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