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力衰竭药物研发产业链的终结还是新生?
最近几十年来,虽然各国在心力衰竭(HF)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β受体阻滞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的应用,但是临床仍然需要更好的治疗药物。然而,随着包括内皮素拮抗剂和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在内的许多新型药物的后期临床试验失败,人们的失望降低了抗心力衰竭领域药物研发的推动力。
澳大利亚墨尔本阿尔佛雷德医院的心脏病专家David Kaye博士、Monash大学临床生理学(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显像)、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和遗传学(基因组学与微阵列)工具与特殊疗法可能为疗效的最优化提供新的途径。
例如,作为心力衰竭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阻滞失败的假设之一是研究纳入所选择的患者组太广泛。如果选择有TNF-α激活最大证据的患者,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根据适当的神经激素和细胞因子谱对患者进行选择可能值得进一步探索。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某些功能性相关遗传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于未来心力衰竭治疗靶向途径的实行可能有重要帮助。
- 三月茵陈宜养生
- 不患乳腺癌先给乳腺松松绑
- 双重对照MRI可检测及显示DVT范围
- 三方面探寻中药麸炒机理
- 巧妙拒绝“坏礼物”
- 124I-cG250PET显像可鉴别肾肿瘤性质
- 冬凌草甲素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 疾病防治新思路——氧化应激窗口期干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