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希军:中药市场需要“踩地雷”企业

  “中药行业内一定要有一批企业早日跑上快车道,打造一两家在世界上都能叫响的企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市场容量一起做大,而不是相互掣肘。”3月7日,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闫希军在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中药行业寄予了充分的信心。

  “”事件发生后,天士力这一明星产品销售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闫希军表示,中药要在欧美市场被认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中间必然经历反复。只有培养一批敢于“踩地雷”的企业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将这一民族瑰宝真正推向世界。

  《21世纪》:中药现代化提了那么多年,到底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

  闫希军:中国医药发展方向就是现代中药。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生成时间很长,治疗时间也相对较长。中药对于慢性病来说,在长时间服用过程中也比化学药安全。

  中国的医药市场容量还不够大。现在国内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大多数是销售型企业,真正的工业企业没有。目前中药在整个医药市场上占26%,化学药还是大多数。中药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前途。

  事实上,通过几千年来在人身上使用,中药的安全性早已被证明了。中药现代化的过程,只不过是对组方中药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质量标准。

  1996年,科技部就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至今这一目标也没能实现。我们公司现在做的,只能说在为中药国际化探讨一条路子。这需要有一批企业迈出实践的步伐,把西方市场的大门敲开,中药就能体现其说服力。

  《21世纪》: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国内企业如何在自身能力上实现提高?

  闫希军:过去的七八十年间,欧美国家以不到10亿人口的消费量,培养了14家跨国制药巨头。再过二三十年,我国肯定有超过14亿人口,这将缔造出多少大型制药企业?

  中国的医药企业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就需要对企业的资质建立评价体系。现在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缺乏标准。尽管国家对制药企业有GMP认证的要求,但这一制度只是制药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还以GMP作为制药企业的标准,这层次就太低了。我觉得国家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国家现在已通过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鼓励将祖先留下的庞大瑰宝转变成新药开发的资源库。上一个200年,全世界的新药主要出在西方国家,下一个200年,我相信全球新药会主要出自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