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论
秦子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今列外感四条,内伤八条。
【热痹之症】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此《内经》所云阳气多,阴气少,阳独盛,故为热痹之症。《内经》原有热痹,方书止列三条,误也。
【热痹之因】阴血不足,阳气偏旺,偶因热极见寒,风寒外束,《内经》云∶灵气相薄,则脉满而痛。此热痹所由生也。
【热痹之脉】浮大而数,热在经络。沉大而数,热已深入。大数属气,细数者血。寸脉数大,热在于上。尺热数大,热在于下。
【热痹之治】热在经络者,四味。热已深入,。气分有热者,苍柏二妙丸
四味舒筋汤 治腿足肿痛,脚筋挛缩。
独活 当归 黄柏 苍术
四味等分同煎。
潜行散 滋阴补肾,壮骨健行,此方独胜。
黄柏一味炒研,水丸服。
苍柏二妙丸 治湿热伤气分者。
苍术 黄柏二味同研水丸。
治湿热入血分者。
龟板胶(四两) 黄柏(四两炒) 知母(四两) 川牛膝(二两) 熟地黄(四两) 白芍药((四两) 当归(四两) 虎骨骱(一两,炙)
上为细末,玄武胶溶化为丸。
【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此胸痹之症也。
【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胸痹之脉】《金匮》云∶阳微阴弦。又云∶寸口脉沉而迟。乃言阳微也。关上小紧数
【胸痹之治】《金匮》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主之。加以不得卧心痹彻背者,主之。若心中痛,留气结在胸,胸满,兼以胁下逆抢心,。后以补气,若甚而胸中气塞,加以短气,。后以橘枳,胸痹,肢节之筋,有缓有急,米仁。心中痛痞逆,。以上《金匮》以寒因主治之法,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
栝蒌薤白
栝蒌实 薤白 半夏 白酒
枳实薤白
枳实 薤白 桂枝 浓朴 栝蒌
茯苓杏仁
茯苓 杏仁 甘草
橘枳
上二味为末,调服五分。
桂枝生姜
桂枝 生姜 枳实
以上八方,《金匮》治寒因痹。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小
栝蒌实 半夏 川黄连
即枳桔汤加川连、橘皮,名川连枳橘汤。
陶氏治痰结胸痛。
熟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枳实 桔梗 川黄连 栝蒌仁 杏仁
以上四方,家秘增补,以治热因之痹。
胸痹与胃痛有别,胃痛不因饮食亦痛,胸痹不饮无恙,饮食则痛,而不能下,若论病因,同是痰饮死血,酒食损伤,忧思郁结,究其轻重,则胸痹为重,以胃痛实症居多,实者易平,胸痹起于日久,损伤难治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