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实痰怪症,宜之类。
四饮名 宜斟酌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十六方 各凿凿 、、、、、、、、、、、、己椒、、、《外台》。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小、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之十枚大枣,之半升白蜜,木之参、桂,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取效。
滋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水归壑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方 窥秘钥 《三因》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医学三字经》相关章节:
- ……
- 眩晕第十五
-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 癫狂痫第十七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 疝气第十九
- 痰饮第二十(当前内容)
- 消渴第二十一
-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 小儿第二十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