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补气类
【基原】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
【异名】土豆、山药蛋、洋山芋。
【性味归经】甘,平。入胃、大肠经。
【功效】益气健脾,调中和胃。
【应用】
1.病后脾胃虚寒,气短乏力:牛腹筋150g,马铃薯100g,酱油15g,糖5g,葱、姜各2.5g,文火煮烂,至肉、土豆都酥而入味。(《传统膳食宜忌》)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和习惯性便秘:未发芽的新鲜马铃薯,洗净切碎后,加开水捣烂,用纱布包绞汁,每天早晨空腹下一两匙,酌加蜂蜜同服,连续半月至二十天。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常见疾病手册》)
【使用注意】
马铃薯发芽,须深挖及削去芽附近的皮层,再用水浸泡,长时间煮,以清除和破坏龙葵碱,防止多食中毒。脾胃虚寒易腹泻者应少食。
【现代研究】
由于芽与皮内均含龙葵碱,它能破坏红细胞,严重中毒时导致脑充血水肿以及胃肠粘膜发炎、眼结膜炎。龙葵碱主要分布在皮部及芽中。
【按语】
我国大部分地区栽培,尤以东北产量多而质优,马铃薯是我国人民喜食物。用马铃薯制作的食品较多,目前已有马铃薯淀粉、炸马铃薯片等在市场上出售。马铃薯磨汁可治水火烫伤,加醋外敷,可治腮腺炎。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功能稀痘,小儿熟食,大解痘毒。”
2.《湖南药物志》:“补中益气,健脾胃,消炎。”
【异名】香菇、冬菰。
【性味归经】甘,平。入胃经。
【功效】益胃气,托痘疹,止血。
【应用】
1.胃痉,反胃呕吐:皂荑树蕈,焙干为末,饭前糖水送下。(《家庭食疗手册》)
2.功能性子宫出血:杨树蕈焙干研末,每服3g,温水下,日服二次。(《家庭食疗手册》)
3.小儿痘疹干瘪,体虚难出:香菇6~9g,水煎服。(《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痧痘后、产后、病后忌用野生香蕈,其与毒蕈易混淆,误食后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
【现代研究】
香蕈中含有降低血脂物质香蕈素,而且含钙、磷较高,可作为天然抗佝偻病的食物。香蕈中的松茸醇,为鲜品香气的主要成份。
【按语】
香蕈清香鲜美,能增进食欲,降低血脂,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也可作小儿软骨病的食品以辅助治疗。香蕈多糖有一定的提高免疫作用和抗癌作用,肿瘤病人食用有益。
【参考文献】
1.《本草求真》:“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
2.《医林纂要》:“可托痘毒。”
3.《现代实用中药》:“为补偿维生素D的要剂,预防佝偻病,并治贫血。”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异名】大米、粳米。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
【应用】
1.婴儿吐奶(脾胃虚弱):粳米炒焦,水煎服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淡竹沥一合(约20ml),粳米一合(约20g),炒黄,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
【使用注意】
粳米营养丰富,并大多存在于谷皮中,故平时不宜多食细粮,以免由于谷皮的丢失,而减少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摄入。此外,粥饭虽是补人之物,但是过量与偏食也不适宜。
【现代研究】
粳米含有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其中磷含量略高于糯米,而糊精含量略低于糯米。
【按语】
粳米煮成的粥饭是我国及东南亚等地人民的主食,为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稻有水生、陆生之别。按其粘性可分粳稻、籼稻、糯稻三种。
粳稻:植株较矮,秆硬叶幅狭,谷粒短圆,米的粘性较强,但比糯米差,胀性小,有除烦止渴的作用。
籼稻:植株较高,秆硬叶幅宽,谷粒细长,米的粘性差,胀性大。
糯稻:谷粒有较短圆型的,有细长型的,其米粒中含大量的糊精,粘性最强,胀性小。
【参考文献】
1.《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2.《食鉴本草》:“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
【基原】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肉。
【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温中,益气,补精,添髓,降逆。
【应用】
1.反胃:反毛鸡一只,煮烂去骨,入人参、、食盐各15g,再同煮烂,食之至尽。(《乾坤生意》)
2.中风湿痹,五缓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乌雌鸡一只煮熟,以豉汁、姜、椒、葱,酱调作羹,空心食之。(《圣惠方》乌雌鸡羹)
3.肾虚耳聋:乌雄鸡一只,治净,以无灰酒3000m1,煮熟,乘热食之,三、五只效。(《本草纲目》)
【使用注意】
凡实证、邪毒未清者不宜食。
【按语】
鸡肉含丰富蛋白质,其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故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好的蛋白质食品。对体质虚弱,病后或产后用鸡肉或作补品食用更为适宜,尤以乌骨鸡为佳。可用于虚劳瘦弱、骨蒸潮热、脾虚泄泻、消渴、崩漏、赤白带、遗精等。鸡翅膀、鸡脚均能动风、生痰、助火,故肝阳上亢者忌食。
【参考文献】
1.《本经》:“丹雄鸡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止血,杀毒。黑雌鸡主风寒湿痹,安胎。”
2.《日华子本草》:“,止劳劣,添髓补精,助阳气,暖小肠,止泄精,补水气。”
【基原】为雉科动物鹌鹑的肉或全体。
【异名】鹑鸟。
【性味归经】甘,平。
【功效】健脾消积,滋补肝肾。
【应用】
1.小儿疳疾:鹌鹑十只,洗净,加少量油盐蒸熟,早晚各吃一次,连吃五日。(《家庭食疗手册》)
2.肝肾阴虚,腰膝酸痛:鹌鹑一只,杞子30g,杜仲9g,水煮去药,食肉喝汤。(《补药与补品》)
【使用注意】
当外感、痰热未清时不食。
【按语】
鹌鹑是补益佳食,鹌鹑肉的营养价值比鸡肉好,有人称之为“动物人参”。其味鲜美,且易消化吸收,适合于孕妇、产妇、老年体弱者食用,也是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病人的良好食品。
【参考文献】
1.《嘉佑本草》:“和小豆、生姜煮食,止泄痢。”
2.《本草纲目》:“滋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热结。”
【原料】
嫩母鸡1只,黄芪30克,精盐5克,料酒15克,葱、姜各10克,味精、胡椒适量。
【制法】
鸡宰杀后,去毛、爪、内脏,洗净后先入沸水锅内焯致皮伸,再用凉水冲洗,滤干水待用。黄芪洗净,切成6~7厘米长的段,每段剖成两半,纳入鸡腹内。葱、姜洗净后切好待用。将鸡放入汽锅内,加入葱段、姜片、料酒、清水、盐,用棉纸封口,上屉用旺火蒸致沸后约2小时,出屉,捡出葱、姜,把黄芪从鸡腹内取出,码放在鸡上,加胡椒粉调味即可食。
【服法】
可佐餐食用。
【功效】
益气升阳,养血补虚。
【应用】
脾胃食少,气虚乏力,易感冒,血虚眩晕及中气下陷致脱肛、久泻、子宫脱垂等症。亦可作病后体弱及营养不良、贫血、肾炎、脏器下垂患者的保健食品。无病常食,能强身健体,预防感冒。
进补的种类大致可分为药补和食补两大类。细分的话,则有单味补药、剂、补益中成药、单味食补、补粥、补酒、补益药膳等类别。
单味补药系指单味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单独使用即有补益效用。
剂大都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作用可靠,组方严谨,是药补的精华所在,如、、等,适用于单一虚证或两种虚证同时存在者。补益方剂可随各人具体的情况对药物组成进行加减,一般须由医师诊断选方。此外,补益方剂需煎煮后服用。
补益中成药是在补益方剂的基础上,将古今名方制成丸、片、散、膏、丹或糖浆冲剂,便于服用,作用较补益方剂稍缓而持久,如、十全大补膏、黄芪等。
单味食补,补益作用较为明显而专一,且同时兼具药与食的两类作用,为大家所喜用,如鲫鱼、羊肉、鸡等。使用效果较为理想。
补粥是以常见的补益食物或补药与米同煮而成,同样具有药食并用的优点。
补酒是以补药用酒浸泡或酿制而成,对善酒者既能解其酒瘾,又起到补虚强身的功效和行气活血的作用。
补益药膳是用补药与食物同时烹调,不但兼具药食功效,而且由于制作精美、色香味俱全,很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