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门第二十六
叙曰∶近代医籍,翻胃、噎膈,混作一证。今考于汉、唐之上,有翻胃,有噎,有膈。要之,翻胃自是不同,而噎,而膈,则可混一而治也。考方八首,明者辨之。
生 醇酒(等分)
每服二合,日二。
血噎膈者,此方主之。
汉医但称噎、称膈而已,后之方书称五噎、五膈。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立言虽曰有五,说证其实未周。今不拘其说,只据世人所有之证而订其方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生韭汁,能解蓄血之瘀结,佐以醇酒,行其势也。
《太平御览》云∶华佗行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旁卖饼者,有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即当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前,迎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遇我公也。疾者前入,见佗壁悬此蛇辈以十数。昆谓蒜味辛热,为阳中之阳,能令人气实闷乱而自吐,若蛇虫蛊瘕,犹为宜之。《褚氏传》曰∶褚澄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鸡雏。《齐谐记》云∶郭坦之儿,食蒜一畦,吐消食笼于顷刻。蒜之妙用如此,今之医者,罕能知之。或问∶何以不用?余曰∶伤寒内热者,宜吐以之苦寒。虫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酢之辛热。人知苦能吐热,而不知热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广五行记》∶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防食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中,皆化为水。时寺中方刈蓝作靛,试取少靛致钵中,此虫绕钵畏走,须臾化为水。昆谓此虫湿热所生,湿从土化,热从火化。靛之为物,色青而性寒,是禀东方之木色,与北方之水味最浓者也。水足以制火,木足以克土,此五行之理也。故足以化湿热之虫。自有五行以来,上而万象,下而万类,一为克制,无不化之,况于此虫乎?
南唐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时吴廷绍尚未知名,进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其方今不可考,但发此二句,便知其为良医。《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奈何不作嗌乎?又曰∶酸胜甘,则治法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