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门第六十九
叙曰∶小儿壮热,呵欠烦闷,时发惊悸,或吐或泻,手足时冷,面颊腮赤,嗽嚏者,为痘证也。盖痘出于五脏,由内达外,是以各显其证。呵欠烦闷,肝之证也。时发惊悸,心之证也。或吐或泻,手足时冷者,脾之证也。颊赤嗽嚏,肺之证也。钱氏谓独有肾脏无证,此大不然,若腰痛喜寐,则肾之证矣。五脏之证尽显者,其痘必多,但显一二证者,其痘必少。
魏氏以痘本于淫火,其言高出前古,虽其主方近于执一,然录古人一十四方,则示人以变通也可知矣。今世之医,率以是短之,使诸子者并作于九原,昆遇魏氏则北面而师之,遇钱,陈则肩随而已。所以然者,二子之资不及魏也。兹考群方,则以百家而出入之,初不拘拘于三子矣。
人参 黄 白术 当归 柴胡 升麻 陈皮 甘草
中气虚弱,痘不起胀者,此方主之。
《难经》曰∶气主煦之。故气者,嘘长万物者也。痘不起胀,气之弱也可矣。故用人参、黄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气体虚弱,痘证虽顺,此方主之。
医贵未然之防,痘证虽顺,若气体虚弱,不补恐有后失。故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以养血。
条芩 芍药 升麻(等分) 甘草(减半)
肠胃热泻者,此方主之。
粪色黄褐为热泻,条芩可以清之,芍药可以寒之,升麻可以举之,甘草可以调之。
木香 丁香 肉桂 人参 青皮 大腹皮 半夏 甘草 前胡 诃子 赤茯苓
里虚泄泻而渴者,此方主之。
胃虚而寒,则生泄泻。泻失津液,则令人渴。是方也,人参、甘草,所以补胃。木香、丁香、肉桂,所以温胃。腹皮、青皮、半夏、前胡、赤苓,所以调胃。乃诃子者,所以止泻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气为主。盖胃不虚寒,则泻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陈文仲云∶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 白色渴者,寒战渴不止者,气急切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以上九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耳。宜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肉桂。昆谓痘色 白,手足寒,小便利,如是渴者虚也,本方主之;若痘色红赤,大便秘,小便赤,如是渴者热也,非此方所宜,慎勿与之。
丁香(九粒) 干姜(一钱)
痘色灰白不起者,此方主之。
气血原实,或以饮食凉剂,寒其中气,致痘不起。故只用丁香、干姜以温中,而不必参、
痘出陷顶,浆滞不行,或为风久克者,用水杨柳枝叶五升,水一大釜煎汤,先将三分之一置于盆内,以手试之,勿使甚热,亦勿使过冷。先服宜用汤药,然后入汤浴洗,渐渐添易,不可太冷。浴洗久许,乃以油纸捻燃灯照之。累累然有起势,陷处晕晕有丝,此浆影也。浆必满足,如不满,又浴如前。若体弱者,只浴洗头面手足可也。桂岩云∶此犹黄钟一动,而冻蛰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腹,始虽二物,竟则同一春也。
白芍药(酒炒,一钱)
加细末,酒调下。
痘浆已满,血滞疼痛不可忍者,此方主之。
诸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痒者宜补,痛者宜泻。此痛为血实而滞,故用芍药以平血,酒调以行滞。
人牙(一枚,烧存性) 麝香(少许)
共为末,酒调下。
痘证黑陷者,此方主之。
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陷入,内食秽物则凸出。牙灰、麝香,亦秽物耳,故用之托起陷下之痘。钱氏云∶变黑归肾,而用骨余以治之,非通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