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指南针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里所说的指南针,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那种简易的指南工具,而是指航海罗盘,因为只有航海罗盘的发明与传播,世界才因航海发现而成为“地球”。

  历史文献证明,在指南针的发明过程中,中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或可以这样认为,中医是指南针的发明者。

  航海罗盘脱胎于堪舆罗盘

  那么,航海罗盘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呢?其实,它仅是一种有二十四个方位刻度的罗盘中央装置了指南针的指南工具。这种简易的罗盘脱胎于堪舆罗盘,是堪舆罗盘移植到海船上的一种辨别方位的工具。堪舆即风水,堪舆罗盘即风水罗盘,是风水师在堪舆风水时用于立极与定向的测量必备工具。最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指南针。

  因此,指南针就是航海罗盘,它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其一为指南针,其二为刻度罗盘。刻度罗盘是从汉代占卜用的栻盘简化而来,目前出土的一些汉代栻盘为我们提供了航海罗盘的早期样式。而指南针的发明则是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发明的。仅在指南针发现并将之应用到堪舆术中,使之与堪舆罗盘相结合成为一种辨方正位的定向工具后,航海罗盘才算正式发明成功。

  最早记载航海罗盘的是朱彧(1119)的《萍洲可谈》和徐兢(1123)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尤其是徐兢以亲身的航海经历中记录了航船在海上使用“指南浮针”,说明在12世纪初的北宋末年,我国已经成功地将装置有指南针的堪舆罗盘移植到海船上,发明了航海罗盘。《萍洲可谈》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朱彧之父朱服在1101年至1103年任广州知州,朱彧所记为随父在广州时的见闻,故中国人使用航海指南针的时间不会迟于1103年。不久徐兢在其撰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明确记载了船队驶入大洋后使用指南针导向的情形:“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罗盘针的首次航行记录。

  指南针是航海罗盘发明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没有指南针的发明,便谈不上航海罗盘的发明,也就没有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发明。

  谁是指南针的发明者

  谁是指南针的发明者?明代航海更路簿《顺风相送》的“地罗经下针神文”中列举了诸如轩辕皇帝、周公、杨筠松、王子乔、李淳风和郭璞等一干人众,但他们都仅是传说而已。历史文献证明,在指南针的发明过程中,中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或可以这样认为,中医是指南针的发明者。

  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在天然矿石中将这种具有独特磁性的矿石区别出来,渐而探索其神奇的妙用。战国时的《管子》说:“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山海经》中则记录有磁石的产地。从此以后,磁石被道家用来炼丹,方士用它游戏江湖,而唯有医家用它来治病救人。

  目前已知最早记录磁石药用价值的是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慈石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一名元石。生山谷。”磁石因如慈母般吸铁,故我国早期文献中往往将磁石写作慈石。此后,磁石作为药材,被中医大量使用。在使用磁石的过程中,医生需要辨别磁石的品类以确定其药效,因而需要有对磁石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方法和手段。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到魏晋南北朝时,刘宋王朝的雷学在其《雷公炮炙论》中就已经总结出三种辨别磁石药性的方法:“凡使,勿误用玄中石并中麻石。此石之二真相似磁石,只是吸铁不得。中麻石心有赤,皮粗,是铁山石也。误服之,令人有恶疮,不可疗。夫欲验者,一斤磁石,四面只吸铁一斤者,此名延年沙;四面只吸得铁八两者,号曰续未石;四面只吸得五两已来者,号曰磁石。”

  梁朝的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则进一步对磁石的鉴别给出了新标准:“(磁石)好者,能悬吸针,虚连三四为佳”。其后,这种将吸引铁针多少作为判断磁石药性的方法成为医家的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正是中医在长期的使用磁石作为药材的过程中,因为需要鉴别磁石的药性而发明出一种鉴定磁石药效的方法,而这种通过悬吸铁针以鉴别磁石药性的方法正是将铁针进行人工磁化的过程,起初人们可能并未发现经过悬吸的铁针具有了指极性,但长期应用这种方法必定引发了对这种人工磁化后的铁针指极性特征的注意,从而将一种偶然变成自然。这是指南针发明的正常途径,那种将大型司南以“铁棒磨成针”的方式改造成指南针的方法恐怕只是一种臆想。只有也仅将铁针经人工磁化后指南针才有可能被发现和发明。汉代巫师将磁石裹在衣物中,放置在村口井内以引导迷失家人回归的做法,虽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巫师和方士使用的都是磁石,不可能与中医一样通过人工磁化铁针而导致指南针的发明。

  因此,推断指南针发明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医使用磁石悬吸铁针之后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时期,已经有大量的中医文献记录了用磁石悬吸铁针以鉴定磁石药性的鉴定方法,到孙思邈著《》与《千金翼方》时,磁石出现在数十种药方中,可见,唐朝时中医已经充分掌握了磁石的医药作用,指南针或许就是在行医中发现和发明,与之相印证的是,我国在唐朝中叶开始在文献中出现指南针的记载。

  悬缕法和浮针法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不仅记录了各种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而且亲自进行试验,以比较它们的优劣。在利用悬缕法进行测试时,沈括发现磁针所指并非方位盘上的正南方向,其南端“常微偏东”,从而首次发现并记录了地磁偏角现象。北宋的寇宗奭在《本草衍义》(1116)中,第一个以中医的身份记录了指南针及其应用方法,虽比沈括晚了十几年,但寇宗奭的记录更具有实践意义。寇宗奭指出:“磁石,色轻紫,石上皲涩,可吸连针铁,俗谓之铁石。养益肾气,补填精髓,肾虚耳聋目昏皆用之。入药,须烧赤醋淬。其玄石,即磁石之黑色者也。多滑净。其治体大同小异,不可分而为二也。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以针横贯灯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这里不但给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使用的指南针的两种装置方法:悬缕法和浮针法,而且指出了指南针偏向丙位的特殊物理现象。寇宗奭没有沈括所说的碗唇法和指甲法,但却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浮针法正是航海罗盘所采用的方法。

  从寇宗奭记录的指南针的文字中,可以断定他所见到的指南针应该已经装置在罗盘中了,否则不会有指南针偏向丙位的描述。丙位在二十四向的罗盘中位于正南方午位的右边第一位,亦即南偏东7.5度。这种偏转现象就是磁偏角现象。因为,我国传统使用的堪舆罗盘都要用土圭法进行南北正位,指南针装置到罗盘中央后,与土圭法校正的地球南北方向自然就会出现偏差,即所谓的磁偏角。磁偏角的发现对堪舆家们来说是件严重的事件,是因循守旧,还是引进新技术,堪舆家们大约在北宋一朝都在犹豫不决中。航海罗盘的发明需要等待堪舆师在磁偏角问题上能够自圆其说,那种在天池中装置了指南针的堪舆罗盘成了堪舆家手中的主要的堪舆工具后,航海罗盘才有可能发明,这也就是航海罗盘发明晚于指南针发明的原因。这种中心安装了指南浮针,只有二十四向方位刻度的航海罗盘是堪舆罗盘的简装版,也就是四大发明所指称的指南针。如果指南针没有与堪舆罗盘结合,航海罗盘就不会出现,也就没有指南针的发明。

  因此,可以说,是中医长期使用磁石作为药材,在通过悬吸铁针数量鉴定磁石药效的过程中而无意间人工磁化了铁针,从而发现和发明了指南针。